新春走基层| 社区“小市集”,“活”了手艺“火”了非遗
过了腊八就是年,腊月十五办个集。1月15日,河南郑州惠济区正商家河家小区里,一期热热闹闹的“非遗小市集”,铺开过年气息。
“是‘小老虎’,我还想要花花。”4岁的辰辰,在布老虎摊位前蹦跳喊着,口齿不清的纯真童音,引来一片哄笑;旁边,居民王阿姨买下两只猫咪饰品,声音洪亮地夸奖着:“这手工艺品,多好看啊。还是非遗产品,价格也不贵!”
小市集,开在小区广场。说是市集,实际只有两排桌子,桌上铺红布,布上摞布艺堆画、木雕、钩编、香包、布老虎、汝瓷等物品。仔细看,红布上写着几个字——“河南艺十八·非遗展演团”。
小朋友们在等待棉花糖出炉。人民网 侯琳琳摄
不远处,“糖画”摊、“棉花糖”摊、“冰糖葫芦”摊,堪称全场“人气王”,被一群群孩子围满。只见糖画师傅舀起一小勺糖浆,在板子上“浇铸”几个来回,就生动画出一个个动物图案。粘上竹签,递给翘首以盼的孩子,空气中充满香甜味儿……
市集上热闹的,还有郑州市香包代表性传承人卢爱玲的摊位。“我做的东西,有物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像葫芦寓意福禄常在,小辣椒寓意红红火火,莲蓬寓意好运连连。”70岁的卢爱玲乐呵呵地介绍。她说,自己7岁开始接触非遗香包,如今已63年。
非遗香包有啥特点?听有人问,卢爱玲放下生意介绍:“我手绣方式与其他人不同,别人是先绣后做,我是先制作主体,再进行刺绣。我只做有吉祥意义的东西,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不光要传承好,还要发扬好。这套十二生肖作品,就是我创新的成果。”
摊主在整理摊位。人民网 侯琳琳摄
春节申遗成功,为农历乙巳蛇年增添了特别意义。作为春节氛围担当,红色中国结深受大家的喜爱。郑州市传统绳结艺术非遗传承人陈妹珍告诉记者,她制作的红色中国结,融入福字造型的,寓意福气满满;花生造型的,寓意多子多福;辣椒造型的,象征日子红红火火。“还有‘柿柿如意’、灯笼、手链等造型,都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许。”
非遗市集为啥开到小区里?中原传统编发技艺非遗传承人、“河南艺十八·非遗展演团”组织人吕春燕告诉记者:“看着是办小市集,实际是为了非遗传承与保护。”她介绍,2019年6月,郑州社区大学、郑州市非遗保护和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中心等联合创建“四不像”手工坊项目,联动非遗手工艺人120余位,涵盖80余种手工技能传授,组成志愿者服务团队400余名,采用社区点单、艺人进社区带徒授课、志愿者贴心服务模式,目前已走进100多个社区、村居等,该项目也荣获“河南省终身学习品牌项目”称号。
社区居民在非遗民俗年货节上挑选商品。人民网 侯琳琳摄
非遗传承人进社区,有啥讲究?相关负责人介绍,不少非遗手工技艺生存、盈利困难,“四不像”手工坊便不断探索“进社区推广非遗”方法。2024年,手工坊支持一名非遗传承人进入郑州高新区红河瀛园社区,带出一支十多人的“布老虎”缝制队伍,打出了名气,扎根进了社区,“手工非遗社区”成为大家共识。
撤摊盘点收入,吕春燕一脸欢喜:“36个项目,一天收入2.5万元,参观人数2万余人,活动很成功!”小区物业经理吴明星也开心不已:“让业主了解、支持非遗,很值得。希望非遗能长期进社区。”
“让部分非遗技艺在社区推广、扎根,是条好路子。”郑州市非遗保护和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中心主任李桂玲表示,编织、纺织、木雕、陶艺、纸艺等非遗项目进社区,起到了繁荣市场、扩大就业、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作用。“未来,我们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创新,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