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险在河南到岁岁安澜 黄河“豆腐腰”何以长治久安
新闻发布会现场。人民网 程明辉摄
人民网郑州10月17日电(程明辉)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10月16日,河南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全面介绍保障黄河长治久安的有关情况。
“万里黄河,险在河南。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称,河南黄河大部分处于‘豆腐腰’河段,是千年治黄的主战场,也是新时代黄河保护治理的核心区。”发布会上,河南黄河河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旭临介绍,在河南,黄河悬差最大、形势最险,河床平均高出背河地面4到6米。同时,河道最宽、滩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历史灾害重,防洪任务艰巨。
为了守护黄河岁岁安澜,河南先后21次启动防洪运行机制,成功应对13次编号洪水、5次台风强降雨过程,抢护各类险情6295次。在“数智”赋能黄河防汛方面,河南大力开展数字孪生黄河建设,完善“天空地水工”监测感知体系,组织研发了工程安全动态评价预警系统、“智能石头”、河道巡查预警机、飞潜一体智能监测艇等一批防汛数智化新系统、新设备,有力推进防洪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黄河堤防是抵御洪涝灾害威胁、保障防洪安全的重要防线。据河南黄河河务局总规划师李东阳介绍,在防洪工程体系建设方面,河南不断完善“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目前已建成集“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于一体的501公里标准化堤防体系。河道整治工程体系日趋完善,支流治理稳步推进,生态防护体系持续完善,累计植树219万棵,黄河堤防沿岸林木葱茏,成为中原大地的“绿色飘带”。
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建设是河南黄河防汛的一大亮点。杨旭临介绍,“第一道防线”由气象卫星、测雨雷达和降雨预报模型等组成,对“云中雨”进行预估,延长了洪水预见期。“第二道防线”对“落地雨”进行评估,由雨量站和产汇流水文模型等组成,在洪水发生之前对洪水过程作出预报。“第三道防线”对“洪水”演进进行监测预报,由水文站和洪水演进水动力学模型组成,提高了预报精度。通过这“三道防线”,实现了从“落地雨”监测预报向“云中雨”监测预报转变、从本站洪水测报向洪水演进传导预报转变,在洪水防御中赢得了先机。
在构筑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方面,据河南黄河河务局水旱灾害防御处处长刘红卫介绍,河南全面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项防汛责任制,建立扁平化防汛指挥体系。强化指挥调度机制,建立了“周会商+暴雨会商+场次洪水会商”机制,确保反应迅速、指挥有力。完善支撑保障,建立了“1+N”多元抢险队伍体系,落实群防队伍57万人,构建多元物资储备体系。推进数字赋能,建设河南黄河“四预”一体化平台、河南黄河智慧管理系统等,实现险情线上闭环管理。
此外,为严格实施黄河保护法,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河南省黄河河道管理条例》已通过审议,《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办法》拟于2024年年底出台,为新时代河南黄河安澜提供了坚强法治保障。
“通过大力开展流域防洪工程体系、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建设,河南积极推进黄河防洪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取得了堤防不决口、河床不抬高、干流连续25年不断流等‘四个不’的历史性成就,实现了河南黄河岁岁安澜。”河南黄河河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旭临表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