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河南频道>>河南各地

聚焦基础设施、城市功能等民生短板,促进文明创建与城市提质共融互促

 河南洛阳:“五项治理”为群众幸福生活“加码”

2024年08月27日11:09 |
小字号

小区面貌焕然一新、车辆停放井然有序、交通环境安全舒畅、市场买菜放心舒心……近年来,河南省洛阳市以做好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改造、农贸市场提升、优化交通秩序、改善停车秩序等“五项治理”为抓手,补齐基础设施、城市功能等民生短板,促进文明创建与城市提质共融互促,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

“文明创建+城市提质”,城市发展有温度

城市更新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2022年以来,洛阳市提出城市提质“351”工作举措,以交通枢纽建设工程、城市风貌提升工程、青年安居乐业工程、社区文明创建工程、城市治理工程“五大工程”为载体,高质量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全方位增强城市承载力、亲和力、感召力。

在实践探索过程中,洛阳市各地各部门凝聚了一个共识:城市更新不仅要补齐基础设施、城市功能等民生短板,也要营造良好社会风气、提升文明道德素养,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诉求。只有坚持以高质量创建文明城市统领城市提质、以城市提质支撑文明创建,实现文明创建与城市提质共融互促,才能全方位提升城市承载力、亲和力和感召力,让城市发展有温度,更好地承载人民的美好生活。

为贯彻洛阳市委“以高质量创建文明城市统领城市提质、以城市提质支撑文明创建”工作理念,促进文明创建与城市提质共融互促,洛阳市文明办结合群众需求,聚焦基础设施、城市功能等民生短板,积极开展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改造、农贸市场提升、优化交通秩序、改善停车秩序等“五项治理”,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增强百姓幸福感获得感。

“文明实践+社区空间重构”,幸福生活有质感

白墙、灰瓦、庭院大树、绿草葱茏……走进洛阳市洛龙区石油社区,随处可见的景观小品为社区平添了几分韵味。

石油社区有92栋住宅为老旧建筑,社区整体面临形态老旧、治理滞后、发展乏力等问题。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石油社区大力推动“组团连片、集散为整”的改造方式,通过拆墙、并院、通路,实现了小院变大院、隔断变透亮。

在此基础上,石油社区整合打造集政务服务、理发、裁缝、超市、快递驿站等生活配套设施和业态场景于一体的邻里中心,不仅让这里旧貌换新颜,也让居民在这里真正享受到了便捷、实惠的“生活+”服务。

老旧小区改造、邻里中心建设、“十五分钟便民生活圈”、社区体育公园等社区空间重构工作,是洛阳市“五项治理”的重要内容,旨在有效解决老旧小区功能不完善、生活不便利等问题,推动公共服务进社区,带给居民更丰富更完善的生活体验。

在社区空间重构的过程中,洛阳市注重将文明实践与小区改造相结合,通过组织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涵养道德素养和文明素质;孵化培育“三自组织”(自乐、自治、志愿服务),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开展“居民议事会”“问需于民大调查”等活动,畅通居民更新诉求表达渠道,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助力城市更新行动成为共治共享社区管理的实践。

如今,随着相关工作持续推进,洛阳市一个个老旧小区化身“电梯洋房”小区;一个个集多种生活服务功能于一体的邻里中心,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一场场文艺演出、爱心互助、文明实践活动丰富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推动环境优美、文明有序、祥和稳定的和谐社区建设落地,丰富完善居民生活体验,让群众幸福生活更有质感。

“文明交通+城市路网优化”,出行体验更美好

洛阳市西工区定鼎大桥与唐宫路交叉口,是个不太标准的十字路口,受大桥、道路布局等因素影响,高峰时段,左转、掉头、直行的车辆总是相互制约,经常出现拥堵。

去年,通过实施“微改造”,该路口的交通状况有了明显好转。如今,在一个交通信号周期内,该路口北向南直行车辆从平均12辆提升到26辆,通行效率翻了一倍多。

贯通城区道路,优化交通路网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和环节。在实施“五项治理”过程中,洛阳市坚持以“小切口、微改造”思路解决城市交通“堵点、难点、痛点”的同时,常态化开展“七进”宣传及各类文明交通实践活动,深层次整治交通陋习。

对142个路口568组信号灯优化配时,在30个路口增加洛阳元素牡丹信号灯,推出背街小巷限时免费停车政策,成立“洛阳市道路交通组织优化工作室”,建立多部门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在多项措施推动下,一个个交通“疑难杂症”得到解决。

与此同时,洛阳市坚持将文明交通建设与城市路网优化相结合,大力推动文明交通建设融入居民出行和城市道网规划更新;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网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市内人行道数量、倡导绿色出行;设置文明示范道路、配置文明引导员,进一步畅通城市道路交通。如今,更多交通变化正在悄然发生,便捷通畅的交通让市民出行体验变得更加美好。

“文明行为引导+城市微改造”,城市品质提档升级

“原先这里几乎没法过车,改造后,路变宽了,出行方便多了。”日前,说起每天上班的必经之路,家住洛阳市栾川县汽车站附近的王女士忍不住点赞。

王女士说的路,是位于栾川县汽车站东侧的一条无名小巷,之前,这里路面破损,非常狭窄。今年,栾川县对这条小巷进行了扩宽、硬化、美化、亮化,将原先的“窄巷子”升级为“宽马路”,使其连接君山路和滨河南路两条主干道,大大缓解了城区道路交通压力。

此外,在河科大一附院景华院区周边,洛阳市打出“导”“设”“改”“管”组合拳,通过增设待转专用车道、增设交通设施和停车位、改变不科学的通行规则、加强对违法停车的管理等方式,让机动车高峰期通行时间缩短4分钟。

在开元大道伊滨段,“微改造”后的道路红绿灯由9个减少至4个,并设置3组双向掉头车道,通行效率整体提升50%以上。

……

把城市当作玉,认真琢、反复磨,洛阳市聚焦群众在城市建设领域的急难愁盼问题,精心筹划实施一批“微改造”工程,从加快停车充电设施、公厕建设,到优化布局停车位、“口袋公园”,再到大力改造提升农贸市场、背街小巷,城市功能品质持续提升。

数据显示,洛阳市去年完成背街小巷整治219条;新建城市公共停车场37个,新增停车位7646个,配套充电桩802个;新建、改造公厕185座;完成21个农贸市场的“微改造”及12个半封闭、大棚式农贸市场的超市化改造提升。

此外,洛阳市坚持将文明行为引导与城市微改造相结合,在城市公共空间改造中融合现代文明生活理念,加大基础设施配置和公共文化服务嵌入。如推行道路限时免费停车政策,引导文明停车;利用废弃厂房、老旧楼房设置咖啡厅、阅览室等,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在背街小巷打造开放式、低密度、高品质街区和小型公共活动区域,进一步提升城市更新精准度,更好发挥城市更新承载美好生活的积极作用。

洛阳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开展“五项治理”,本质是将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与市民文明素质提升相结合,让文明城市更具有幸福感和归属感。下一步,洛阳市将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实际感受,以问题为导向补短板强弱项,实现文明创建与城市提质深度融合、互促并进,不断提高城市“文明含量”,激发城市文明活力,进一步增进民生福祉。(洛阳市委宣传部供稿 作者陈志强)

(责编:霍亚平、徐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