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河南频道>>河南各地

河南舞钢:“武”动产业链 “功”筑富民路

2024年08月07日15:57 |
小字号

错落有致的农舍,争奇斗艳的鲜花、平坦开阔的游园广场、整齐有序的农田、制衣厂、家庭农场一应俱全……走进河南省舞钢市武功乡,舒适宜居的人居环境中,产业之花点缀其中,为一个个村庄平添活力和魅力的同时,更催生出很多“美丽经济”“家门口经济”,更造就了农民增收致富的乡村“梦工厂”。

产业示范园“种”出乡村振兴好“丰”景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走进后营村圣欣农生态农业示范园,一座座温室大棚整齐排列,棚内黄瓜、西红柿、西兰花、辣椒.....等有机蔬菜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园主岳亚伟正在有条不紊地组织工人采摘、分拣、包装、过秤,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控,争取卖上更好的价钱。“现在我们每个大棚一茬的产量有3千斤左右,每天的用工人数都有二三十人,整体收益很不错。”圣欣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岳亚伟乐呵呵地说。

“目前咱这个大棚主要有两种棚,冷棚和暖棚,暖棚种反季节蔬菜,冷棚种时令蔬菜,下一步准备计划再建添加40个棚,总共是80个棚左右,年收入达到500万元,给附近的老百姓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圣欣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岳亚伟介绍。

武功乡将蔬菜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积极做好特色农业发展这篇文章,以特色农业产业为依托,借助较好的区位优势,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打造出了集种植、采摘、销售为一体的蔬菜产业链,让“普通田”变身“增收田”。目前,共发展武功村无花果种植基地、坡魏村食用菌种植产业园、刘庄猕猴桃园、八家刘“世外桃源”蟠桃种植基地等8条特色种植产业链。

家门口制衣厂“织”出群众家门口的致富路

走进武功乡岗王村新引进的产业项目巾帼工坊金源制衣厂,机械运转的声音不绝于耳,一排排制衣机器有序运转着,多条流水线上的工人正专心致志赶制校服。有的锁眼钉扣,有的缝制布料……经过一道道工序,一件件衣服成品就呈现在人们眼前。

“这是我们为咱市一所学校加工的校服。”车间内,今年46岁的刘彩霞一边熟练地穿针引线,一边轻巧地踩着缝纫机。刘彩霞是制衣厂建成以来第一批到车间上班的。如今每月有稳定的收入,还能陪伴孩子成长,这些变化都让她感到欣喜而踏实。“我有两个孩子,大的已上大学,小的在上小学,在这里待遇好,又能照顾到家庭,每个月都能挣两千多元的工资,家里的负担轻多了!”刘彩霞满脸笑意,更坚定了在家乡务工的信心。

“目前,像刘彩霞一样‘脱农装,着工装’的妇女在我们厂里已成普遍现象。”工厂负责人董红丽说:“我们工厂成立以来,共为该村群众提供就业岗位60多个,有效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实现了当地群众家门口增收和照顾家庭两不误。”。

特色养殖“养”出增收致富路

在武功乡月盈村标准化白玉蜗牛养殖车间内,28岁的养殖户王小楠正在认真地观察车间内的温度,以及白玉蜗牛的进食和生长状态。

2022年,作为第一个准备“吃螃蟹”八零后的返乡创业青年,创业初期,王小楠利用自家院子外的一处空房子建起了白玉蜗牛养殖。并且是在场地、技术、规模、销售渠道均不成熟的情况下,当年,王小楠的700个养殖实验池,30多万只白玉蜗牛,成功出货,销售额达到了20多万元。

“村里知道我准备扩大养殖规模后,将一处荒废的羊场作为村集体资产并以入股的方式提供给我,可是帮了我大忙。”王小楠说。今年三月份,王小楠斥资30多万元,对现有的三栋羊舍进行了升级改造,建成了标准化养殖车间,并配备了地暖、喷淋、温控等先进设备。

“目前,新建的三栋标准化养殖车间已经投用,共存养120万只白玉蜗牛,预计年销售收入百万元。”王小南满心欢喜地说。

白玉蜗牛养殖场的成功和乡村的大力支持,使武功乡的梅花鹿养殖基地、蛐蛐养殖场、蚯蚓养殖基地等特色养殖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冒出,为武功乡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能和活力。

近年来,舞钢市武功乡积极探索农村产业发展的新路径,立足资源优势,鼓励企业和在外能人进村办工厂、搞养殖、建园区,不断拓宽家门口的增收路。如今,武功乡的各类产业“遍地开花”,村集体经济“如火如荼”,从根本上实现了部分农村留守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顾家、务农、打工三不误的梦想。截至目前,武功乡共培育就业帮扶基地4家,家门口工厂6家,共辐射带动周边2000余名群众就近就地增收致富。(舞钢市委宣传部供稿 作者范丽)

(责编:霍亚平、徐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黄河郑州段未雨绸缪防大汛
  • 奥运级弓箭河南智造
  • 郑州:爱心暑假班 家长放心孩子开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