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大户李喜亮的“增收账”
手抚麦穗,种粮大户李喜亮笃定地说:“不出意外,肯定能丰收!”小满将至,丰收底气何来?
“地好!成穗率高,一亩地得有四五十万穗,亩产能达到1500斤。”李喜亮的背后,是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3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集中连片,设施齐全。
种粮大户李喜亮(后)在查看小麦生长情况。人民网记者 尚明桢摄
高标准农田有这么好?
5月9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河南省省长王凯现场算了一笔账:1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全部建成后,每亩可多打220斤粮、多收330元。
省长算的这笔账,李喜亮十分认同。他承包的2400亩地,都是高标准农田。腿一盘,在地头坐下,李喜亮掰着手指头,给我们细算他的“增收账”。
手机一点,一天可以浇100亩地。人民网记者 尚明桢摄
“最省的是人工。”李喜亮说,以前承包地最头疼的就是浇地太贵。一个工人一天120元工钱,浇5亩地。现在一个人,打开手机一点,100亩地一天就浇完了。平均下来,一亩地能省20元人工费。一季麦子,一亩省出60元。
手握“新农具”,种好“智慧田”。李喜亮手机里装着“智慧农业”软件,连接着当地高标准农田数智中心,墒情、虫情、苗情、灾害预警等一目了然。“比着普通耕地,种高标准农田,就像年轻人玩游戏,啥时候该浇地、施肥,还有病虫害防治,系统都会及时预警提醒。”
省人工更省水肥。普通耕地通常都是大水漫灌,浇一亩地一次至少得用60方水,水肥流失严重,耕地逐渐盐碱化。“我们都是滴灌、微喷,每亩一季省水50方,水、肥、气、热更协调。”李喜亮介绍,水肥一体化的运用,一亩地可节肥20%到30%左右,节省四五十元。
无人机正在进行统防统治作业。人民网记者 尚明桢摄
高标准农田土地平整、集中连片,新型农机得以“大展身手”。“以前播种一亩地至少需要30斤种子,现在只用20多斤,省下三十来块钱。”李喜亮说,先进的播种机下种均匀,深浅一致。“苗齐苗壮,高产有保障。”此外,从人工打药到无人机统防统治,一亩地又节省3元钱。
种地靠天吃饭,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为农民撑起了一把“保护伞”。“去年那场烂场雨,很多普通地块减产严重,我这地里排涝顺畅,损失很小。”李喜亮说,加上良种加持,稳产增产很有底气。
省时、省工、省肥、省水。一季下来,一亩地可省一百多元。高标准农田亩均增产150斤,又多赚200多元。“一年两季,你看这账多漂亮。”李喜亮说。
俯瞰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人民网记者 尚明桢摄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2022年起,河南省在已经建成8500多万亩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按照建设标准化、装备现代化、应用智能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环境生态化“六化”要求,启动建设1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夯实基础。
向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要产量。2024年,河南要力争小麦总产达到650亿斤以上,全年粮食总产达到1365亿斤,为2025年河南粮食总产达到1400亿斤奠定坚实基础。
“种粮不吃亏,种粮有奔头。咱已经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眼前,麦浪翻滚,丰收在望,李喜亮信心满满。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