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怎么“冻”?
民间有养生谚语:春捂秋冻。这句话适合每一个人吗?中医认为,温热具有发散的性质,寒凉具有收敛的功效。按照天人合一的观点,秋季养生的主要目的也是要帮助人体自身的阳气内收。适当冻一冻,有助于人体的阳气内敛,让人体对寒冷有一个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从而提高抗病能力,是值得肯定的。但秋冻也绝不是让大家冻得瑟瑟发抖,而是让大家逐渐添加衣物。要想冻出健康来,也是有技巧与讲究的。
秋季三月冻在仲
我国古代把立秋(8月7日或8日)作为秋季开始,到立冬(11月8日或9日)作为结束,而民间习惯把农历七、八、九月称为秋季,也就是所谓孟秋、仲秋、季秋。
河南地处中原,初秋时节暑热未退,白天气温仍高,冻冻无妨。仲秋气温下降,气候凉爽,但又非冬季严寒可比,是人体感觉较为舒适的季节,也是秋冻的较佳时节。此时不宜穿得太厚,以免汗出过多,燥热内生。晚秋昼夜温差增加,夜间及清晨较冷,此时若一味追求秋冻,就会适得其反。
老弱多病冻宜慎
老人,小孩,心脑血管病、消化道溃疡、慢性肾脏疾病患者等,都是不宜秋冻的。天气寒冷可导致血管痉挛,直接影响心脏血液供应,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当气温急剧下降时,皮肤和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可能引起血压升高,心、脑负荷加重,脑部缺血缺氧。尤其是老年人,对外界环境变化适应性差,很容易发生中风。此外,寒冷更是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病、消化道溃疡发病的重要诱因。
关键部位不宜冻
中医认为,手足三阳经均会聚于头,头为诸阳之会。相对来说,因头部阳气旺盛,耐寒的能力较身体其他部位强,但也绝不是说头部就可以随便冻。人的后脑和脖子部位分布着丰富的神经和毛细血管,一旦受凉,很容易引起感冒,也会引起颈部血管收缩,影响脑部供血。
后背为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所主,布散阳气于周身,受冻则易诱发咳嗽等呼吸系统疾病。所以平素畏寒怕冷、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者,尽早撤去凉席,夜间入睡尽量不要大开窗户,对风直吹。
肚脐属中医神阙穴,此处不可针刺,但宜艾灸。《针灸甲乙经》说:“肠中常鸣,时上冲心,灸脐中。”肚脐周围皮下脂肪较少,一旦受凉容易引起腹痛腹泻。小孩子睡觉一般都穿兜肚,所谓害怕“肚子受凉”,就是为了保护肚脐。现在一些女性天冷的时候仍穿露脐装,从养生的角度看是不合适的。
作为一种养生方式,正确的秋冻虽能明显地提高人体抵抗力、增强体能,但秋季养生,光冻着肯定不行,还应配合一些适宜秋季的户外体育锻炼和秋季饮食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来源: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