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河南频道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完成50年来首次大修

2022年07月22日12:03 | 来源:人民网-河南频道
小字号

大佛“真容”即将重现。实习生李卓凡摄

人民网洛阳7月22日电 (王佩)历时228天,龙门石窟奉先寺完成了50年来的首次大修。7月21日,6900平方米脚手架开拆,卢舍那大佛"微笑"重现。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门石窟本次保护工程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和河南省文物局批准方案实施。从去年12月起,卢舍那大佛周围搭上了“支架”,套上了绿色的“手术衣”。据龙门石窟研究院保护研究中心主任介绍,本次大修重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渗漏水治理,即根据奉先寺地质状况、裂隙分布、渗漏水病害发育程度等因素,对奉先寺西壁、南壁、北壁和周边区域进行治理;二是危岩体加固,对奉先寺壁面和周边山体危岩体采取加固措施,提高岩体的稳定性。

渗漏水治理一直是石窟保护工程的重点、难点。龙门石窟研究院多年来坚持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相结合的思路,遵循最小干预、可逆性修复、真实性即修旧如旧的保护原则。

据介绍,此次给奉先寺“治病”,从勘察设计到资料收集,再到施工阶段,龙门石窟研究院组织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浙江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多学科专家学者参与其中。研究人员利用探地雷达探测、红外成像技术、3D扫描测绘数字化技术等,进行工程前期勘察设计和方案编制。在施工现场,利用3D扫描测绘成果编制的《奉先寺裂隙及渗水病害调查图》,完整地向公众展示了奉先寺的“病根”。工程期间,工作人员采取防渗工程采取封堵和疏导排水相结合的措施,主要完成奉先寺区域山顶微裂缝封堵灌浆2806平方米,增修小型排水系统121处,利用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修复窟檐1296龛,保证排水系统的通畅。

危岩体一直是威胁文物安全的主要病害。工程团队采取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相结合的方法,对奉先寺危岩体采用锚杆锚固结合化学灌浆黏合的加固措施。此次工程加固较大危岩体68块,粘接碎裂岩体1107平方米,安装被动防护网120米,主动防护网2970平方米,为文物和游客安全提供了保障。根据“体检报告”,确定了以往工程采用的锚杆加固措施截至目前是有效的,可以有效地提高卢舍那大佛结构上的稳定性。

龙门石窟研究院对奉先寺进行“大修”的同时,还联合多个院校和科研院所组成科研团队,对奉先寺展开了详细的石窟寺考古工作。在工作中,研究人员除了在卢舍那大佛身体表面发现绿色、红色、黑色颜料外,还首次在卢舍那大佛面部检测到金、银元素存在。

同时还首次发现卢舍那大佛右侧的胁侍普贤菩萨造像眼珠为琉璃所制,造像表面保留的白色物质经过现场X射线荧光初步分析,其成分主要为铅白。铅白不但为颜料附着、金箔黏结提供良好界面,也为后期抵御自然风化发挥了一定作用。

据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介绍,整体约需15天拆除完毕。日后前来参观的游客可以再睹大佛的“真容”。

(责编:黄莎、徐驰)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清凉登峰
  • 河南平桥郝堂村:送你一池荷风莲香
  • 三门峡陕州区:葡萄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