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观两会 问策中原】

中西部创新高地,需要怎样的土壤才能繁花盛开?

【查看原图】

编者按:文以载道,字以存理。延续去年“融观两会 出彩中原”策划,今年两会,人民网河南频道、大河报·顶端新闻、河南日报客户端、大象新闻客户端联手开启融媒联动第二季——“融观两会 问策中原”栏目。期间,我们继续推出“一字观两会”系列报道,以网友“问”代表委员“答”的形式,每天推出“一字”海报,五字成句。围绕每个汉字,我们邀请代表委员深度解读汉字含义,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建言献策。今天,我们推出第四篇《新》。

解字:新

新,《说文解字》谓“取木也”,是“薪”的本字,由此引申出初始的、新的事物、没有用过的、与“旧”相反的等含义。

时至今日,创新已经成为“新”字组成的最重要的词汇之一。做强创新“引擎”,做大创新“主体”,做优创新“生态”。“创新”的河南,正在朝着更美好的未来奋力前进。

资料图

核心提示:

河南,正在加强自主创新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坚实地走着。

不久前的1月11日,“河南造”又一次解决了“世界性难题”。由中铁装备集团自主研制的“海宏号”盾构机顺利贯通大连地铁五号线火车站站至梭鱼湾南站区间海底隧道,标志着我国成功攻克大盾构下穿海域岩溶地质这一“世界性难题”。

刚刚过去的2020,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不断再攀高峰的宇通客车,又一次“一骑绝尘”,成为年度新能源汽车销量全国第一,在经历足够的沉淀与付出后,实现了新的蜕变。

走过“十三五”,迈向“十四五”,展望“二〇三五”,未来的河南,要在中西部创新高地建设上实现更大跃升,实施科教资源引聚突破行动,做强创新“引擎”,做大创新“主体”,做优创新“生态”,着力夯实创新根基,以创新驱动赢得发展主动。

如何占据“头部领域”、掌握“头部技术”?如何搭上科技自立自强的“快车”、赶上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风口”?带着网友们关心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参加2021年河南两会的代表委员,来看看他们带来了怎样的答案。

河南省人大代表杨金安:创新离不开人才建设

作为中信重工铸锻公司冶炼车间电炉班班长,杨金安的人生早已经和创新密不可分,他甚至还拥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

早在多年前,杨金安便组织身边的年轻人成立“大工匠”工作室,他和另外11名优秀技师、年轻工人组成了一个“创客”团队,一起探讨生产过程中的难题,固化每一个特钢项目的冶炼方法。

2019年,杨金安获评“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而这些荣誉,都是杨金安30多年扎根一线,勤学善思,锐意创新,匠心不怠的结果。

正是有着这样的经历,杨金安对“创新”这件大事中人才的作用,有着自己的见解:“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的新起点,全面实现河南经济建设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驱动战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搭建起技术人才梯队,打造自主创新、合作创新、基础理论创新和工匠创新,四维创新格局。”

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杨金安认为,要加大对高技能工匠人才和创新工作室建设的投入和激励,进一步做强做大高端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加大工匠人才创新建设和激励,加快孵化培育蓝领工人,发挥好工匠在解决生产难题、问题攻关、技术创新方面的专长,解决企业卡脖子问题,让蓝领技术工人形成拳头力量,打造出知名品牌产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梯次衔接,适应经济转型升级要求的新型技能产业工人创新队伍。

如何获取人才这份宝贵“资源”?杨金安给出的建议是:加大对全省重点高校的建设投入力度,加强校企联合力度,这样才能为河南培养出更多的高技能创新人才。同时,他希望提高高技能创新人才待遇,让我们河南能留住人才,涵养人才,造就人才,培养出更多的大国工匠,中原学者,国家院士,为河南的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河南省政协委员戴继涛:依靠创新走向未来

刚刚过去的2020,疫情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按下了“暂停键”,同时也为科技发展按下了“快进键”。

谈到疫情对自己带来的影响,河南太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戴继涛首先想到的就是“数字经济”。“疫情期间,我们和荥阳政府对接合作,共同打造了荥阳市数字经济产业园,项目以‘新基建’产业为核心,以5G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化技术为方向,全面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新格局。”

疫情发生以来,经济发展进入动能换挡期,在数字化的浪潮中,企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越来越不确定。“这都需要用IABCD(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来助力企业发展和价值链变革。”戴继涛告诉记者,“未来已来,数字经济时代的已经到来。”

作为一名青年企业家,戴继涛这样保持着自己的创新动力:创新的基础是学习,学习是创新的源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的创新,把企业发展和创新学习和创新能力融合在一起,时刻不忘创新,不忘企业发展为了人民需求,企业发展为了社会需求。

“我们依靠科技创新走到今天,必然依靠科技创新走向未来。”戴继涛最后说。

河南省人大代表张团结:从“制造”到“创造”,背后是创新的力量

1月18日,在河南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的“代表通道”现场,民权县县长张团结,就记者关于生态建设的提问,进行了精彩而详实的回答。然而他没有提到的是,民权这座以申甘林带、黄河故道湿地闻名的豫东县城,除了“生态名片”,还有着一张“冷谷”的名片。

制冷作为民权高新区主导产业,现已呈现出集群发展之势。冰箱冷柜年产能达1800万台,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全国冷柜销量前10名企业中,澳柯玛、万宝、华美、冰熊4家在民权落地生根。“中国冷谷”,就是民权正在迈进的目标。

要把“冷谷”的名片擦得更亮,就需要企业练好内功、规范管理,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瞄准高端高新向上突围,打造更多自主品牌。“我们依托制冷产业基础,主动承接转移,拉长产业链条,完善生产配套,狠抓科技创新,制冷产业正朝气蓬勃。” 张团结说道。

张团结向记者介绍,民权县建成了国家级科技孵化器,投资15.5亿元建设了“中国冷谷双创生态园”,建立了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民权)研究基地等4个博士后研发基地……凭借创新和智能化生产,“民权造”冷藏车已成为国内外的知名品牌。

从“民权制造”到“民权创造”,民权华丽转身,未来可期。(融观两会报道小组记者 陈晨)

来源:人民网-河南频道  2021年01月19日08:13
分享到:
(责编:黄莎、徐驰)
关注河南频道微信平台关注河南频道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