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获批空港型、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全国重要国际邮件枢纽口岸之后,郑州再被赋予重任,8月11日,郑州成功入选全球性国际邮政快递枢纽承载城市。这是对郑州“区位+枢纽”这一优势的再度肯定,也是郑州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进程中收获的又一块“金字招牌”,赋予郑州在全国、全省范围内更多更大更重要的使命担当。 放眼全球,开放融通是大势所趋、发展必然。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近年来,随着国家战略叠加红利持续释放,郑州借力“一带一路”建设,“空中丝路”越飞越广、“陆上丝路”越跑越快、“网上丝路”越来越便捷、“海上丝路”越来越顺畅,“四条丝路”齐头并进,为建设全球性国际邮政快递枢纽奠定坚实基础。郑州地处中原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交通区位优势,是国家确定的空港型、陆港型双枢纽城市,是全国12个最高等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高地,强大的交通优势和枢纽功能一直是郑州的独特禀赋。近日,国家邮政局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国家邮政快递枢纽布局建设的指导意见》,布局国家邮政快递枢纽建设,郑州和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等18城入选全球性国际邮政快递枢纽承载城市。 成功入选全球性国际邮政快递枢纽承载城市,郑州凭借哪些优势?承载哪些任务?带来哪些利好? 国家邮政快递枢纽是畅通经济循环、连通全国统一大市场、引领现代物流发展的战略性先导性基础设施,对服务保障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郑好办”APP于8月11日推出助农专区,寻味河南特色,发掘中原美味。 郑好办工作人员介绍,此次上线助农专区,是希望能做中原品牌农业的带动者、做中原特色产品的发掘者,让中原特色农产品走向品牌化,推动中原品牌农业大力发展。 从卢氏县的山珍美味,到南湾湖的水秀鱼肥,中原大地上,处处孕育着生机勃勃的农业产品。“我们将严控每一种推介产品,把好质量关和价格关,让市民在助农同时,享受到高性价比好货。”郑好办工作人员说。 据了解,郑好办“助农专区”正式上线后,首期将聚焦到卢氏县。卢氏县作为河南省地域面积最大的县,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农业资源。羊肚菌、香菇、蜂蜜、凉粉等这些特色农产品,都将上线郑好办“助农专区”。
“郑州博物馆去了三次还没逛完,每次都有新展!”“这个‘云冈石窟’惊艳到我了,震撼!”……昨日,记者走进郑州博物馆《丝绸之路·黄河:长河灵岩》展厅,来自天南海北的观众接踵而至,沉浸式感受云冈石窟的千年风华,享受着博物馆精品大展的精神滋养;一名观众的话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前几天我去看完之后突遇大雨淋了一身,但还是感觉不虚此行!” 放眼郑州,一家家博物馆推出的“暑期文博课堂”、一处处剧场上演的精品演出,美术馆、图书馆美术大展、阅读活动高潮迭起,成为广大市民日常文化休闲的多样公共文化空间。 今年暑假,最令市民惊喜的当属全国首个“城市考古体验课堂”——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商都书院街考古工地为大家带来的“考古新体验”,带市民在实地参观、考古知识问答、发掘体验、趣味游戏等活动中,增进对考古的兴趣、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
“前几年这里安装的健身路径有些残破,现在,旧的健身器材已经全部换成了崭新的,我每天来锻炼的劲头更足了。”8月10日一大早,家住经开区明湖办事处盛和小区的王新菊大妈刚刚完成晨练,就迫不及待地与记者分享她的开心事儿。 “我的腿脚不好,需要锻炼腿部力量,又不能长时间走路,这个漫步机最适合我了。”指着最让她开心的“双位漫步机”,王大妈笑得合不拢嘴,“以前的漫步机没有摆动幅度和阻力限制,练着练着很容易甩过头,反而练伤了。另外脚踏板上没有防撞橡胶垫,也容易碰伤从此路过的人特别是小孩儿,现在这些问题都解决了,练起来既舒心又放心。” “平时吃了饭放下碗稍事休息,我就往这儿来了。”王大妈说道。
8月11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清凉一夏”系列活动之“非遗传承·竹编技艺”在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举行(如图),前来参与的市民通过体验传统竹编技艺,唤醒儿时手工的点滴回忆。 竹编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随着时间的推移,竹编技艺逐渐成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实用的篮子、筐子到精美的屏风、坐垫,竹编艺人将竹子编织成各种富有创意和实用性的艺术品。在活动现场,博物馆工作人员为前来参与活动的市民准备好了竹条物料与彩色捆绳,并备好了剪刀等修剪工具。随着一袋袋竹条被领取完毕,现场也逐渐热闹了起来,参与活动的群众纷纷将竹条整齐码开,一边看着大屏幕的教学,一边开始了“手工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