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年来,洛阳产业集群乘势而起,产业发展质量稳步提升。洛阳是如何迎风而上抢占产业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的?
徐衣显:洛阳市锚定打造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以抢抓风口产业为主线,深化“五链”耦合,奋力抢占产业发展新赛道,企业“雁阵”蓄势腾飞,产业集群乘势而起。2022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0.1%,洛阳连续四年获国家级督查激励。
一是精准施策明路径,推动“聚链成群”。紧紧抓住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实施产业发展“136”工作举措。把准“风向标”。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综合分析风口产业与洛阳产业链、供应链的契合情况,确定了农机装备、高端轴承等十大产业集群,明晰产业发展主攻方向。绘出“路线图”。科学绘制产业图谱,建立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园区、重点招商企业、重点创新平台、支持政策等“六大清单”,梳理确定252个总投资1288亿元的风口产业重大项目。打造“共同体”。全面落实产业链链长和产业联盟(协会)盟(会)长“双长制”,组建航空装备等产业联盟(协会)13家,实现了十大产业集群产业联盟(协会)全覆盖。
二是创新引领强动能,助力“提质增效”。坚持把创新落到产业上,加快建设创新平台载体,伊滨科技城加快建设,洛阳高新区重塑重振,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科技产业社区建设取得新突破,创新平台达2956个,研发投入强度达2.83%、连续四年居全省第一。建立“引导基金+市场化基金+投贷联动”的科技产业投融资体系,“基金入洛”持续深化,新设基金52支、总规模820多亿元。
三是抢抓风口促转型,加速“换道领跑”。聚焦产业链关键环、价值链中高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优势再造。“脱胎换骨”重振传统产业。实施新一轮更高水平“三大改造”,百万吨乙烯项目顺利入规,LYC新能源装备轴承智能化生产基地等259个项目开工建设,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高于全省9.8个百分点。“强筋壮骨”重塑新兴产业。加大精准招商力度,成功签约落地海澜、华为、大华等一批重大风口产业项目,中州时代新能源生产基地顺利开工,千亿级电子化工材料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光电元器件集群规模全省前茅,一批新的产业增长点形成有力支撑。“破冰抢滩”重构未来产业。积极在氢能、生物疫苗等前沿领域谋篇布局,普莱柯加快建设中部最大的P3实验室,360数字创新总部等项目提速发力,东旭氢能电机装备产业园顺利投产,360数字创新总部、昇腾人工智能实验室落子布局。
四是优化服务育主体,实现“枝繁叶茂”。坚持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协同发力,培育更多优质市场主体。实施优质企业倍增行动。健全“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市级高成长性试点企业营业收入增幅近20%,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256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7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039家,市场主体逆势增长20%。积极引入产业运营商。深化政府与产业运营商的合作,引进北京联东、北京利尔、中电光谷等产业运营商,以产业运营商引进优质企业,推动更多风口产业项目落地。常态化开展“万人助万企”。健全完善领导包联、专班服务等服务机制,市县乡三级干部包联服务企业实现全覆盖,上线“洛企通”平台,推动惠企政策“免申即享”,企业反映问题办结率达到100%。
记者:洛阳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十三朝古都、重点旅游城市,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洛阳在推动文旅文创深度融合发展方面都做了哪些努力?
徐衣显:近年来,洛阳市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度挖掘文化旅游资源,聚焦“文旅文创成支柱”,深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全面提升“河洛之源、礼乐之根、丝路起点”等历史品牌,持续擦亮“牡丹文化之都、文创艺术之都、剧本娱乐之都”等城市名片,加快建设全国沉浸式文旅目的地。洛阳先后荣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中国夜游名城和冬游名城,成功加入世界旅游联盟。
一是创新“保护性利用”,重塑“千年古都、中华圣城”的恢宏气象。全面落实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出台五大都城遗址保护条例,推进二里头夏都遗址申遗,加快建设汉魏洛阳都城遗址博物馆。实施天堂明堂、定鼎门、应天门等重点项目,率先在全国打造3.0版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恢复古都历史中轴线气象。以国家级河洛文化保护实验区为载体,建设黄河流域非遗保护展示中心,洛阳荣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十佳城市。
二是丰富“沉浸式体验”,叫响“研学洛阳、读懂历史”的文化品牌。持续提升景区沉浸式体验水平,洛邑古城、应天门让人梦回汉唐,“无上龙门”“梦唐阁”彰显古风古韵。剧本娱乐总部经济园区加速建设,一批新锐文创企业脱颖而出。精品民宿、星空帐篷、露营经济激活乡村旅游,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特色镇(村)75个。68家研学基地全省领先,2023年世界研学旅游大会4月份将在洛阳举行。
三是突出“颠覆性创意”,打造“博物中国、艺都洛阳”的靓丽名片。坚持创新引领、创意驱动,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精彩亮相,全国唯一的牡丹专题博物馆绽放河洛,102家特色博物馆遍布全城,数量居全省第一,“东方博物馆之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省文旅集团、省文旅文创融合创新基地落户洛阳,“博物馆+文创”多点开花,“洛阳三彩”“牡丹瓷”“平乐牡丹画”工艺文创声名远扬。
四是聚焦“年轻化消费”,激发“青年友好、悦享时尚”的城市活力。在全省率先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制作推出首部青年主题城市宣传片《洛阳 we are young》,“古都夜八点”“国风隋唐”活动引发青年打卡热潮。洛邑古城、天心文创园等成为青年集聚新地标,10家省级以上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人气爆棚,带动文旅消费强势复苏。初步预判,2023年接待游客将达到1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900亿元。
五是注重“交互式传播”,展现“古今辉映、诗和远方”的独特魅力。坚持移动优先、视频为主,与头部平台合作开创城市IP“洛阳模式”,持续办好“两节一会一论坛”,《唐宫夜宴》《洛神水赋》《龙门金刚》《风起洛阳》等剧目火爆出圈,洛阳2022年度城市旅游影响力排名全国第五。今年第4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幕式,将首创运用“元宇宙”等新技术,奉献一场精彩纷呈的牡丹文化“嘉年华”。我们还将高标准筹备世界客属第33届恳亲大会,持续叫响“客家·回家”根亲文化品牌。
记者: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详细阐释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和实现路径。洛阳正在加快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2023年的具体努力方向是什么?
徐衣显: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将锚定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城市目标,认真落实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积极融入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创建,持续增强“第一动力”。
一是重塑重构、聚合资源,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矩阵。重塑重构实验室体系,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重建,新建市级重点实验室5-8个。高标准建设伊滨科技城,建成启用龙门实验室总部基地。重塑重振高新区,优化“一区多园”布局。提质升级洛阳经开区,加快推进昇腾人工智能实验室、中移在线二期等项目。加快建设5个科技产业社区,新备案1-2个省级中试基地。
二是政策赋能、梯度培育,推动“高素质”创新主体倍增。坚持抓大不放小、抓大不嫌小,一手抓“四有”研发活动,确保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高于全省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到44%;一手抓“五转”行动,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高成长性企业提质倍增计划,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企业2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00家。
三是引育并重、以用为本,壮大“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实行政府“普惠+激励”和企业“高薪+股权”联动机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评价体系,全方位构建“引育用服”人才制度体系。深入开展“河洛英才计划”,培育省级以上科技领军人才6-8名,引育河洛创新创业人才团队10支以上,支持企业、高等院校等申建院士工作站、中原学者工作站3-5个。加快“人人持证、技能洛阳”建设,评选河洛大工匠5-10名、河洛工匠60名。
四是产业思维、市场导向,优化“高效能”创新生态环境。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实施“揭榜挂帅”等项目20个,协同攻关关键技术150项。持续实施“基金入洛”工程,“科技贷”新增贷款3.2亿元,科创引导资金新参股设立科创基金1-2支。深化科技成果“三权”改革,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20亿元以上。
记者:“民有所问,我有所答;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近年来,河南坚定走好网上群众工作路线,坚持网上听民声、网下解民忧。徐市长能否谈谈,洛阳是如何通过网络回应群众关切的?
徐衣显:近年来,洛阳市坚持“网上网下”协同推进、“干部群众”良性互动、“打击引导”双向发力,通过网络渠道了解民情民意、解决急难愁盼,主要做了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建好网络平台,开辟政民互动“直通车”。建立政府网站“市长信箱”、“连线政府”、洛阳网“百姓呼声”、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及洛阳信息港等互动社区,80多家企事业单位在新媒体平台开设200多个政务账号,确保摸清吃透基层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第一手”民意。
二是解决群众诉求,打造政务服务“新模式”。依托洛阳网“百姓呼声”开展政民线上互动,对网民诉求办理情况进行周点评、月评比。支持县区开设偃师民声网、伊川民声网、中国栾川网等地方性、区域性互动平台,年均收集办理舆情6000多件,做到了快速反应、迅速核实、及时处理。
三是营造良好生态,绘就政通人和“同心圆”。开展综合整治,推动网络违法“无处躲”。突出宣传引导,发动本地大V“前排站”,采取专题解读、座谈研讨等形式,引领更多中V、小V和广大网民,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下一步,洛阳市将认真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国两会精神,主动畅通“网络”、收集“网情”、回应“网民”、办好“网事”,切实走好新时代网络群众路线,推动社会治理、优化政府服务、凝聚发展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