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頂山石龍區繪就高質量轉型發展新圖景
金秋時節的平頂山市石龍區,從機器轟鳴的產業園區到煥然一新的城市街巷,從活力迸發的創新平台到溫暖人心的民生工程,處處涌動著高質量發展熱潮。

石龍區一隅。閆增旗攝
這座曾經因煤而興又為煤所困的工業城區,“十四五”期間奏響一曲創新驅動、產業蝶變、民生暖心的奮進之歌,全力書寫資源型城區加速轉型的時代答卷。
轉型升級強動能
10月22日清晨,石龍區先進制造業開發區的薄霧中,河南神馬龍安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生產車間的全自動生產線高速運轉,身著藍色工裝的工人手持平板電腦穿梭其間,記錄實時數據﹔隔壁控制室內,數十塊電子屏上跳動的參數,恰似企業蓬勃的脈搏,見証著產能爬坡的強勁勢頭。
“我們的LNG純度達99.99%,液氨純度超99.8%,每項指標都優於行業標准!”該公司總經理南北紅手持檢測報告,難掩自豪。自年初投產后,企業產能逐月提高,訂單已排至年底。這份亮眼成績的背后,是總投資約10億元的焦爐氣綜合利用項目。“以前焦爐氣是污染環境的‘廢氣’,現在經12道核心工序,能變成高附加值產品!”南北紅介紹,項目以鄰近東鑫焦化副產的焦爐氣為原料,經壓縮淨化、變換脫碳等工藝轉化為LNG、液氨,排放的二氧化碳也被回收制成液體二氧化碳,供給食品、化工等行業,真正實現“變廢為寶”。
神馬龍安化工的“逆襲”,是石龍區煤焦產業轉型升級的生動縮影。近年來,該區立足礦產資源優勢,錨定“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掀起煤焦產業“綠色革命”,用“壯士斷腕”的決心推動高質量轉型發展。
在產業鏈延伸上,石龍區下足功夫。延伸焦爐氣產業鏈,利用甲醇、合成氨等基礎原料發展聚乙醇酸(PGA)、聚甲醛(POM)等化工新材料﹔延伸粗苯深加工產業鏈,發展氯甲苯、香料等精細化工品。鏈上企業協同發展,形成“煤—洗—焦—化—電—氣—煤化工新材料”循環經濟產業鏈。
平頂山東方碳素有限公司作為碳基新材料龍頭企業,以上游煤化工下游產品精制瀝青為原料,發展石墨深加工。該公司生產的特種石墨制品,應用於航空航天、核工業等領域,遠銷日韓。目前,石龍區以東方碳素為依托,打造百億級炭基新材料產業集群,預計3年內達年產15萬噸高端石墨規模,成為全國最大特種石墨生產加工基地。
綠色發展不止於此,石龍區積極推進零碳園區創建,成立零碳園區創建領導小組,實施“1+2”發展戰略,做優做強化工新材料、精細化學品兩大產業集群,打造百億級化工產業基地,推動產業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發展。截至目前,該區創建國家級綠色工廠4家、省級綠色工廠2家。

石龍區先進制造業開發區綠色工廠。王叢叢攝
產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硬支撐。近年來,該區出台《石龍區科技創新激勵辦法》《石龍區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行動計劃》等,從資金、人才、平台建設等方面為企業創新保駕護航,還建立“政府+企業+高校院所”協同創新機制,推動企業與科研機構共建研發平台、聯合攻關。
截至目前,石龍區已建成8家省級、15家市級創新研發平台、1家省級眾創空間和2家市級新型創新創業平台,實現了主導產業、骨干企業科技研發平台和研發活動全覆蓋﹔擁有20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9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主體和創新平台的大力培育,為轄區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內生動力。
城鄉融合譜新篇
秋日清晨,石龍區昌茂大道與人文路交叉口的“口袋公園”裡,居民陳阿姨伴著晨光打太極,笑意盈盈:“每天來這兒散步,心情都跟著敞亮!”誰能想到,這片9800平方米的休閑空間,曾是垃圾遍地的工礦廢棄地。從“臟亂差”到“美如畫”,正是石龍區推進城鄉一體化、完善城市功能的生動注腳。
以“功能”為筆,繪就宜居城市新圖景。石龍區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持續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程順利完工,24個老舊小區新增停車位800余個,健身器材、休閑座椅等設施一應俱全﹔排水防澇地下管網工程加快建設,集中供熱二期工程建成投用,實現城區供熱全覆蓋。路網建設同步提速,人民路、中鴻路、和諧路全線貫通,3條背街小巷完成深度整治,瀝青路面鋪設、老舊管網更換、節能路燈安裝同步推進,讓“老巷子”煥發新活力。
以“生態”為墨,勾勒城鄉共美新畫卷。石龍區堅持生態優先,讓綠色成為城鄉發展的底色。在城區,體育公園、街心游園等6個公園游園相繼建成,17個游園廣場綠地微景觀落地,“推窗見綠、出門入園”成為市民生活常態﹔荒山綠化率達98%,通道綠化率達100%,花果山、紅石山、石龍河等區域植綠補綠完成,與青石山、狼洞溝、鳳凰山串聯成“綠色絲帶”。在鄉村,“五旁”區域環境整治深入推進,清理農村生活垃圾2000余噸,拆除違章建筑3000余平方米﹔龍興街道“三產”融合和美鄉村先導片區加快建設,2個村成功創建市級和美鄉村重點村,鄉村顏值顯著提升。

石龍區體育公園。王叢叢攝
以“產業”為基,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石龍區立足資源稟賦,培育特色產業,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富硒農業、艾草產業、林果業和農牧循環產業穩步發展,19個銜接鄉村振興補助資金項目落地見效﹔累計創建區級以上示范合作社7家、示范家庭農場7家,24個農村社區集體經濟收入達660萬元。同時,該區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監測對象收入增長7.22%,返貧致貧風險消除率提升至55.54%,實現“產業興、百姓富”的良性循環。

龍湖釣魚賽事正酣。閆增旗攝
如今的石龍區,城市功能更完善、鄉村面貌更靚麗、群眾生活更幸福。
共建共享暖民心
10月22日,走進石龍區人民路街道何庄村的說理堂,“讓他三尺又何妨”的牌匾格外醒目。在這裡,村調解小分隊用拉家常的方式化解矛盾,成為該區基層治理的生動縮影。在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工作中,石龍區以“四輪驅動”破題,從民生細微處發力,繪就了一幅產業興、生態美、百姓樂的幸福畫卷。
石龍區泉上·槐林優居民宿。閆增旗攝
基層治理的精度,決定著群眾生活的溫度。石龍區打破“多網並存”壁壘,將4個街道21個村(社區)劃分為155個基礎網格,283名專兼職網格員化身“政策宣傳員”“民情收集員”“矛盾調解員”,實現“一網統管”。線上依托網格群實時響應訴求,線下設立“網格服務站”現場解難題,今年以來受理群眾訴求事項辦結率達98.33%。
民生保障的力度,丈量著城市發展的厚度。教育領域累計投入1億余元,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和幼兒園20所,新增學位3000余個,成功創建“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醫療方面,人民醫院加速建設,公有產權村衛生室佔比達90%,家庭醫生重點人群簽約率100%﹔養老服務持續升級,7個老年助餐項目、3家農村幸福院落地,讓“夕陽紅”更有保障。從“有學上”到“上好學”,從“看得上病”到“看得好病”,民生福祉的陽光照亮每個角落。
老兩口從廟底村農耕文化牆路過。閆增旗攝
生態治理的深度,涵養著城鄉宜居的氣度。為改善空氣質量,石龍區建成3條道路“霧森”系統,嚴控揚塵與廢氣排放﹔推進“四水同治”,石龍河、玉帶河治理進入掃尾階段,出境水斷面連續8個月達二類水質﹔完成500畝國土綠化任務,機關單位、學校庭院美化升級,昔日工業城區如今綠意盎然,居民推窗見綠、出門賞景成為常態。
如今的石龍區,產業轉型步伐穩健,城鄉面貌日新月異,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攀升。站在新起點,石龍區將聚焦“兩高四著力”重大要求,以黨建為筆、民生為墨,在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上書寫更多溫暖篇章,讓這座工業城區在新時代浪潮中綻放更耀眼的光彩。(來源:平頂山石龍區委宣傳部 作者:姚海超 閆增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