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淅川:一家三代的綠色夢

10月12日,碧波萬頃的河南省淅川縣丹江口水庫,渠首民兵連的陳博韜熟練地操控著一架無人機巡飛,攝像頭可識別漂浮物和排污口,效率提高10倍。陳博韜的爺爺和父親都是守山護水的先輩,一家三代人68年接力堅守,將青春和情懷融入北送的一泓清水。
“讓京津及沿線人民吃上放心水,是我們渠首群眾的責任。”陳博韜一家三代接力護水,正是該市踐行“兩山”理念,從守護生命線的高度,精心呵護水源區、建設生態涵養帶的生動注腳。
爺爺陳同齡,是1958年投身丹江口大壩建設的10萬民工中的一員。滿懷“向北方供水”的美好憧憬,他們靠著肩扛手推,在懸崖峭壁間開鑿出了導流渠,為大壩夯下了最堅實的第一方基石。其間,他推壞了17輛獨輪車,磨穿了20多雙草鞋。1974年,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建成,成為新中國水利建設史上第一個大型綜合利用水利工程。
父親陳人范,1984年扛著爺爺留下的鐵鎬,走進了一片荒蕪的太子山林場。山有多綠,水就有多清,太子山林場是丹江水流入主干渠前的最后一道生態屏障。才來護林隊時,大家住的是草棚,山上水、電、路都沒有,吃飯靠開荒。今年61歲的陳人范說,以前石漠化嚴重,滿山都是石頭,只能靠雙手將水和土一點點拉上山。大家從石頭縫裡鑿出一片新天地,累計造林3萬多畝,森林覆蓋率從不足30%提升到92%。
“老輩人靠腳步丈量山林,我們用科技守護青山綠水。”2024年,陳博韜繼承了先輩的事業,他和戰友們引進了智能監測系統,構建起“天上無人機、水面巡邏船、水下機器人、岸上有監控”的立體巡護體系。借助科技手段,實現了對506平方公裡水源區、1050公裡庫岸線的有效監控,水質預警准確率達95%以上。
在渠首守護清水的不僅有陳博韜這樣的民兵,還有“渠首銀發志願服務隊”的退休老干部、“河小青志願服務隊”的團員和少先隊員,大家聯合護水,帶動庫區群眾積極參與。如今,丹江口水庫水質穩定在Ⅱ類以上,部分區域達到Ⅰ類,1億多人民持續喝上純淨甘甜的放心水。(來源:淅川縣委宣傳部 作者:徐聰 陳琰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