郟縣:一河串兩岸 活水潤幸福

“以前村裡的坑塘就是個臭水溝,現在四季碧綠,觀光步道干淨整潔,出門就是風景。”10月12日,郟縣姚庄回族鄉禮拜寺村村民馬國棟站在村西側親水步道上,望著運糧河的潺潺流水和岸邊綠植,滿臉笑意。這生動的一幕,是郟縣以水系連通破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鮮活縮影。
郟縣地處豫西山區向豫東平原的過渡地帶,山地丘陵佔比超五成,曾是全省29個嚴重受旱縣之一。近年來,該縣錨定平頂山國家現代水網先導區建設目標,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為引領,攥緊“水系連通”這把鑰匙,累計籌資23億元建成35個水利重點項目,構建起“五橫十三縱”水網骨架,不僅摘下“缺水帽”,更蹚出一條“以水美村、以水興產、以水潤民”的鄉村振興之路,先后獲評“全國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試點縣”“河南省美麗鄉村試點縣”,河長制和湖長制工作獲國務院督查激勵表彰,成為中部缺水地區水利高質量發展的“郟縣樣板”。
“流水潺潺繞村過,青石步道伴水行”。走進堂街鎮臨灃寨村,這幅江南水鄉般的景致,曾是當地村民不敢想的場景。如今,得益於汝水南調工程及水系連通項目的落地,北汝河以南的堂街鎮、李口鎮、姚庄回族鄉三大片區,徹底告別了“旱時無水、澇時內澇”的困境。
郟縣投資4.75億元,以“五河貫通、碧水環村”為目標,通過“引沙入汝”連通昭平台水庫優質水源,讓10萬群眾喝上“放心水”,新增生態水面100多萬平方米,地下水位平均抬升4.5米,形成“引水入村、活水入田”的生態格局。沿線29個行政村、56個自然村融入水岸景觀帶,親水平台星羅棋布,實現“開門見綠、推窗見景、移步親水”的蛻變。
在縣域中部,北汝河綜合治理工程同樣交出亮眼答卷。郟縣分期推進,完成22公裡河道疏浚和32公裡堤防加固,將防洪標准從不足5年一遇提升至20年一遇﹔籌資4億元建設4座橡膠壩,蓄水1500萬立方米,實現縣域水資源“豐枯互濟、南北互補”。如今的北汝河,碧波蕩漾、濕地環繞,1078公頃新增濕地成為白鷺、野鴨的棲息地,水鳥翩躚與清澈河水相映,繪就了“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畫卷。
北部片區則以“四水四定”為原則,投資3.93億元實施廣闊渠提質增效工程,構建“長藤結瓜”式灌溉模式,建成48座一體化泵站,年供水量突破7000萬立方米,讓15萬畝農田喝上“精准水”,惠及薛店、茨芭等7個鄉鎮的20多萬群眾。
“水通了,產業活了,日子紅火了!”在郟縣紅牛現代農業產業園,養殖戶王軍偉正忙著給牛添料。依托充沛的水資源,郟縣大力發展“紅黃綠”三色產業——“紅”是郟縣紅牛,“黃”是優質煙葉,“綠”是特色果蔬菌,如今已創成省級郟縣紅牛現代農業產業園、國家級豫西南肉牛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被授予“全省煙葉種植核心縣”稱號,實現肉牛存欄10萬頭、煙葉種植10萬畝、特色果蔬菌種植10萬畝,帶動10萬余人就業。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郟縣通過實施廣闊渠、恆壓灌區提質增效等項目,建成高標准農田53萬畝,糧食總產常年穩定在36萬噸以上,今年夏糧產量更是實現7.9%的增長,讓“飯碗”端得更穩。同時,該縣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河湖“清四亂”行動,對所有庫渠坑塘進行清淤疏浚,解決了汛期內澇、旱天無水的積弊,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顯著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郟縣始終堅持群眾主體理念,引導群眾參與鄉村水系規劃、建設、利用全過程,探索出項目撬動、干部帶頭、村民捐資、義務投勞的鄉村建設模式,累計籌集社會資金8900余萬元投入水系建設,破解了“干部干、群眾看”的難題,既融洽了干群關系,更夯實了鄉村治理根基。
“下一步,我們將實施‘水網強基’三年行動,錨定‘河湖安瀾、水潤民生’目標,推進北汝河剩余河段治理、城鄉供水一體化,啟動恆壓灌區數字孿生平台建設,全力爭創國家級標准化智慧灌區示范樣板。”郟縣縣委主要負責人表示。(來源:郟縣縣委宣傳部 作者:張鴻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