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南各地

鶴壁市淇濱區:“警校聯治” 從“單向管理”到“共治共享”

2025年10月13日15:38 |
小字號

校園安全事關千家萬戶,更是基層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周邊時常停放大量電動車、自行車,曾經,這些區域電動車、自行車被盜案件時有發生,成為困擾學生家長、學校與基層民警的棘手問題。如今,這一難題在鶴壁市淇濱區公安分局的創新治理下得以破解。該局深耕主動警務、預防警務,凝聚群防群治力量,通過推動保安走出校門、組建“守望聯盟”等創新機制,探索出“警力有限、民力無窮”的基層治理新路徑,成功將治安難點轉變為案件偶發甚至零發的平安地帶,為校園安全群防群治提供了可復制的“淇濱樣本”。

此前,針對校園周邊電動車、自行車被盜問題,該分局九州路派出所湘江警務室民警付雪琴率先以主動警務、預防警務破題:她通過走訪發現,車輛不上鎖、不拔鑰匙是被盜主因,隨即強化學生防范宣傳,對學校開展安全提示、推動學校加裝監控並壓實管理責任,還聯合學校發動學生擔任安全宣傳員,增強學生安全意識。但這些舉措側重校內防控,校園周邊區域治理成效一度未能達到預期。

三項舉措激活治理神經末梢

2024年秋季學期開學,湘江警務室經過細致分析研判與反復優化,推出三項舉措,推動治理模式從“有”向“優”升級。

職責外延,學校保安化身“周邊哨兵”。付雪琴發動轄區學校把保安職責從校內值守延伸至校外巡邏,組織保安分工協作,除校內值守外每天分時段巡查校園周邊,排查可疑人員與安全隱患。

組建“守望聯盟”,織密區域聯防網。付雪琴牽頭推動地理位置相鄰的學校結成聯盟,構建“相互守望、聯手防范”協作機制。一所學校遇情況,周邊學校齊響應,將單點防護升級為區域聯防網絡。

搭建“雲”陣地,線上線下同步督導。建立校園周邊安全治理工作微信群,保安員實時報送動態信息與現場處置情況,付雪琴提供線上巡查指導和線下精准培訓,形成“發現——上報——處置”的高效工作閉環。

從單向管理到共治共享的三重轉變

這一系列舉措,構建了“民警主導、管理外延、相互協作、共同守護”的校園周邊安全管理新格局,實現三重轉變。

角色之變:民警從“管理者”轉為“協調者”﹔學校從“被動受保護”轉為“主動參與者”﹔保安納入群防群治體系后,職業認同感和使命感顯著增強,實現從“要我防范”到“我要防范”的轉變。

“現在感覺自己不僅是一所學校的保安,更是整個片區平安的守護者。”一名參與巡邏的保安說,“工作微信群互動和民警培訓讓我們覺得這份工作既專業又重要。”

效能之變:警方與校方實現信息共享、責任共擔,風險預警與應急處置效率大幅提升。分散的安防資源被整合為協同作戰的“平安共同體”。數據最具說服力——2024年9月至今,九州路派出所轄區的9所學校,通過巡查妥善處置存在安全隱患的自行車、電動自行車1100余輛,切實維護了學生財產安全與周邊群眾利益。

防控之變:曾經的治安難點,如今構建起立體化安全網。“點”為基石,學校保安化身動態的前沿哨卡﹔“線”為脈絡,巡邏路線構成流動防線﹔“面”為整合,聯盟機制讓點線交織,實現從各自為戰到片區共治的根本性轉變。

“三項機制在湘江警務室轄區的5所學校初見成效后,先在九州路派出所轄區的9所學校推廣,很快學校周邊自行車、電動自行車被盜問題得到控制,轉為零發案、偶發案,隨后在分局轄區全面鋪開。目前我們仍在持續探索,優化平安校園建設方式,筑牢校園安全防線。”淇濱區公安分局政委趙賢昆說。

為破解基層治理難題提供了鮮活樣本

據介紹,淇濱區公安分局的實踐証明,有效的基層治理未必需要巨額投入,關鍵在於盤活存量資源、創新工作機制。這一探索以校園周邊治理為小切口,實現社會治理能力大提升,為破解類似治理難題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鮮活樣本,是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在基層的生動實踐。

校園安全是基層社會治理的民心工程,更是必須守住的底線。下一步,淇濱區公安分局在凝聚群防群治力量、筑牢校園內外防線的同時,還將從織密巡邏網、聯動家校社宣傳等方面持續發力,把責任弦繃得更緊,以更高效、精准的舉措守護轄區平安。(來源:鶴壁淇濱區委宣傳部 作者魏藍)

(責編:霍亞平、徐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賣豆腐的27歲河南姑娘憑什麼走紅
  • 鄭州:讓認知症老人樂享晚年
  • 一杯春茶的含“金”量是多少?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