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應對連陰雨,秋收一線直擊(秋收進行時)

![]() |
10月12日,在安徽省安慶市岳西縣溫泉鎮,農機手駕駛收割機收割水稻。 |
![]() |
10月11日,在河南省駐馬店市西平縣,農機手將收獲的玉米裝車。 |
![]() |
10月10日,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楊柳雪鎮的一處糧食烘干點加緊進行烘干作業。 |
三春不如一秋忙,各地秋收相繼迎來熱潮。作為全國的大糧倉,黃淮海糧食產量佔全國1/3以上。秋收大忙,黃淮地區特別是河南、山東、安徽等地持續連陰雨,不免讓人揪心。
目前秋收一線情況如何,連續陰雨是否會影響糧食品質,會不會造成秋冬種作物晚播?
一線收獲情況如何?
搶,多收一畝是一畝
“搶”,今年秋收的關鍵詞。
“秋風吹,戰鼓擂﹔小履帶,干起來。今晚加班,必須搶收!”10月7日晚,農機手郭波波發了一條朋友圈。夜幕下,收割機開足馬力駛入一片玉米地。
郭波波所在的山東汶上縣是糧食生產大縣。“田裡土壤濕黏,含水量飽和,普通輪式收割機下不了地。”這幾天,鄰近地區調來十幾台小型履帶式收割機,他趁著放晴的間歇,給周邊農戶搶收玉米。
在豫北平原的河南封丘縣趙崗鎮,永業家庭農場負責人呂耕珍連續奮戰5天,收完500畝地。他介紹,身邊的小農戶基本上秋收都結束了,“雨水添了麻煩,好在總體產量還可以。”
除了自己種糧,呂耕珍還提供機收服務。3年前他就購置了一台履帶式收割機:“搞社會化服務,裝備必須到位。雖說買了3年也不一定用一次,可趕上了極端天氣,就得指望它。”
為有效應對黃淮海地區連陰雨天氣不利影響,農業農村部強化墒情、災情調度,及時啟動應急響應,加強農機具協調調度,加快推進秋糧搶收搶烘工作,進一步明確救災機具補貼事項。同時商財政部門及時下撥4.84億元農業救災資金,支持農機搶收、潮糧烘干、農田排澇、冬小麥抗濕播種等工作。
秋雨中,眾人擰成一股繩搶收糧食。
“哪怕貼油費、貼人工,也要咬牙堅持,把成熟的稻子收獲到手。”平東林是安徽天長市汊澗鎮的一名90后新農人,他所在的禾禾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有1.6萬畝服務訂單。由於田裡水分較大,收獲進度比往年偏慢1/3左右。
機器轉起來,人力聚起來。當地鎮、村積極組織挖溝排水,一些機器跟不上的地塊,合作社還召集10多名村民人工收割,“多收一畝是一畝”。國慶、中秋假期,多地返鄉人員、放假學生等紛紛加入搶收隊伍。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玉米產業專家團副團長李從鋒分析:“從調研情況看,小種植戶多數已完成人工收獲,部分種植大戶收獲進度偏慢,目前都在積極推進中。”他提示,針對田間滯水地塊,可開挖深溝,盡快瀝出耕層滯水,促進土壤散墒,為農機進地作業爭取時間﹔針對暫不具備烘干條件或玉米植株沒有完全枯黃成熟的地塊,可立稈晾晒,適當晚收。
據農情調度,截至10月10日,黃淮海秋收進度已近八成。
高水分糧食搶收后怎麼辦?
抓緊烘干是當務之急
高水分的糧食搶收后,必須抓緊烘干晾晒。秋收開鐮以來,多省份發布糧食烘干中心分布點和保障熱線電話。
在汶上縣南站街道,半個月前,街道就把烘干點的聯系方式、詳細位置等信息通知到周邊農戶。全縣啟用41處糧食烘干點,加快糧食烘干入庫﹔村兩委開放大院、文化廣場、學校操場等公共區域,方便不具備烘干條件的玉米,採取果穗裝籠通風晾晒、攤平存放。
山東卓榮農業服務有限公司是汶上縣最大的烘干企業。“及時烘干對防止潮濕玉米堆積霉變、減少產后損失至關重要。我們24小時滿負荷運轉連續烘干。”公司負責人說,他們已完成1.5萬余噸玉米的烘干作業。
區域共享烘干設施,強化資源利用效率。國慶、中秋假期前,天長市農業農村局整理了對外開放的15家烘干設施主體,並通過當地政務信息公眾號推送。天長市位於安徽東部、毗鄰江蘇。“除本地農戶,這段時間還有不少南京、淮安的農戶打電話過來,咨詢對接烘干服務信息。”平東林說,烘干塔人停機不停,每天烘干400噸稻谷,烘完的稻谷水分在14.5%左右,可以直接入庫。對上門的農戶,合作社也提供稻谷烘干收購一條龍服務。
“收上來的糧食,抓緊烘干是當務之急。”李從鋒說,應進一步協調大型烘干企業、合作社開放閑置廠房,開展代烘服務,提高烘干效率。
打通從緊急收獲到安全收儲的“最后一公裡”,政策持續加力。中原糧倉河南,圍繞搶烘搶晒,省財政緊急安排下達3000萬元救災資金,支持各地用於烘干機械獎補和秋糧收獲補助。周口市財政緊急安排10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糧食減損減災和安全收儲。
近期,農業農村部已派出4個工作組分別赴河南、安徽、江蘇、山東一線,開展“三秋”生產指導服務。其中一項重點就是聚焦“收、烘、售、種”全環節,強化服務保障,及時補上機具缺口,幫助農民解決秋糧收獲烘干晾晒銷售困難等緊迫問題。
“籽粒霉變比例不但與降雨天氣有關,也與品種特性相關。”李從鋒建議,今后種植時,農戶可優先選擇抗穗腐病、苞葉緊湊的硬粒型玉米品種,重點防控玉米螟等穗部害虫,減少傷口,從源頭降低玉米籽粒的田間霉變風險。
秋冬種作物播種會推遲嗎?
晚播有晚播的辦法,管好了照樣能增產
俗話說,爭秋奪麥。隨著寒露到來,黃淮海冬小麥陸續進入適播期,秋冬種即將大面積展開。
呂耕珍的地塊已收完騰出來。他表示,地裡水分太大,沒有辦法整地,還要晾一晾,估計秋播得往后推遲。
從近幾年看,冬小麥晚播並不是頭一次。2021年,秋汛造成土壤過濕,導致冬小麥大面積晚播,通過科學應對,最后實現豐收。
小麥生育期長、回旋余地大。“晚播有晚播的辦法,管好了照樣能增產。”呂耕珍語氣沉穩。作為種糧的老把式,他有豐富經驗:比如適當增加播量、增施底肥,年前寒潮來臨前夕,及時噴洒葉面肥等植物生長調節劑,增強抗寒抗逆能力。
針對當前氣象條件和生產形勢,農業農村部組織專家制定《黃淮海小麥應對連陰雨抗濕晚播技術意見》,提出相應措施。“越是晚播麥田越應精細整地,越要提高播種質量,全力培育冬前壯苗。”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糧食作物技術處處長萬克江提示,當前情況,不要急於整地播種,而是要優先做好土壤散墒,等到耕層土壤相對含水量達到70%至80%時,再適墒整地播種。對田間積水土壤濕度過大的晚播地塊,建議選用半冬性或半冬性偏春性的品種,按每遲播1天畝基本苗增加1萬左右,提高整地和播種質量,科學增施底肥並確保氮磷鉀平衡。
河南省農業農村廳農業技術推廣總站高級農藝師蔣向介紹,針對持續陰雨天氣可能造成的播期推遲,河南已印發技術指導意見、模式圖、明白紙,派出18個省級小麥專家指導組,會同市縣農技人員宣傳指導抗濕晚播關鍵技術措施。
“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優勢,千方百計保障冬小麥種足種好。”汶上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徐喆介紹,當地充分調動全縣1000余家種植專業合作社、3200余家種糧大戶、100余家農機合作社開展社會化服務,確保冬小麥種在適播期,不空一塊田。
農業農村部派出工作組,指導各地落實冬小麥抗濕晚播技術措施,提高整地質量,選用適宜品種,科學增加密度、增施底肥,實現以技補晚、以種補晚、以密補晚、以肥補晚,夯實明年夏糧生產基礎。
豐收的希望蘊藏在每一次全力以赴中,在“技、地、人”緊緊交織的產能基礎裡,這正是大國糧倉日益穩固的底氣。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13日 04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