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以創新求突破 以變革謀未來

——2025黨報評論融合發展論壇綜述

本報記者 石 羚 周珊珊
2025年09月18日08:1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這是來自時代的叩問,更是黨報評論必須回答的命題——

  面對挑戰與機遇,如何牢牢掌握輿論主導權?強化責任與擔當,如何實現正能量、大流量、高質量相統一?

  跑出加速度,佔領制高點,以媒體深度融合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黨報評論責無旁貸。2025年9月15日,由人民日報社評論部支持、河南日報社主辦的2025黨報評論融合發展論壇在河南鄭州舉行,主題為“百年變局與智能時代的評論革新”。來自中央媒體、地方省委宣傳部、30余家省級黨報和學界、新媒體平台的代表匯聚一堂,為黨報評論深入推進內容創新、形式創新、傳播創新出謀劃策。

  越是風雲變幻,越需把穩舵盤﹔越是技術迭代,越要錨定根基。河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崧表示,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要在把握時代脈搏中唱響團結奮斗“最強音”,在守牢方向導向中把穩黨報評論“定盤星”,在深耕內容建設中培塑主流媒體競爭力,在增強技術敏感中構建黨報融合新生態。

  因應挑戰,構筑內容新優勢

  今天,輿論格局深刻調整,傳播方式持續變化,思想文化愈發多元、多樣、多變,觀點觀念不斷交流、交融、交鋒,給主流媒體帶來全新挑戰。尤其是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大大加快了信息的生成和傳播,主流媒體面臨變革的緊迫課題。

  黨報評論何去何從?吉林日報社副社長李振軍這樣總結:“融合發展,我們依然相信文字的力量,也要用好技術的賦能。”積極擁抱前沿技術,探索AI輔助評論生產、數據驅動觀點生成、多模態評論呈現等新形式,正推動評論生產實現新跨越。

  也要看到,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人民網總編輯趙強認為,人工智能寫作效率高、表達方式活、數據能力強,可以因勢利導,為評論工作賦能﹔但這種寫作本質是基於既往數據的“計算結果”,缺乏思想深度,情感體驗模糊。此外,虛假信息大量生產傳播、算法偏見加劇“信息繭房”、數據安全與版權保護等治理難題,也需引起關注。

  讓人工智能成為“好幫手”,需要黨報評論發揮優勢、立於潮頭,當好“時代桅杆上的瞭望者”。

  以正確政治方向為評論鑄魂。湖南日報社副總編輯蒙志軍指出,“‘定音鼓’‘壓艙石’是黨報評論應有的氣質。與自媒體相比,黨報評論最大的特點在於講黨性、講立場”。黨報評論旗幟鮮明講政治,始終譜寫主旋律、傳遞正能量,才能更好彰顯權威性、可信度,為人民群眾所認可、所信賴。

  以深邃思想觀點為評論壯骨。解放軍報社評論編輯室副主任桑林峰表示:“觀念的轉變、思想的嬗變、技術的裂變,更加需要正確觀點引領。”湖北日報社副總編輯張曉峰認為,“評論之‘大’,在於洞見本質的大清醒,在於超越局部的大視野,在於觸發共情的大思緒”。黨報評論應發揮思想優勢,觀察社會,關心群眾,為時代立傳。面對輿論風急浪涌,更應旗幟鮮明回應關切,讓思想驅散迷霧、讓觀點直擊熱點。

  與會嘉賓認為:智能時代,變的是技術,不變的是對優質內容的需求﹔變的是渠道,不變的是對主流價值的堅守。黨報評論要保持內容定力,發揮內容優勢,當好思想的“風向標”、導向的“定盤星”,不斷鞏固壯大主流輿論陣地。

  銳意創新,唱響主流好聲音

  進入新時代,從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到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再到推進系統性變革,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媒體融合發展,要求一以貫之、不斷深化。黨報評論要順應趨勢、主動作為、求新求變,更好鍛造強大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時下問題不僅在於主力軍挺進主戰場,也在於進入主戰場該怎麼打勝仗”“如果黨報評論體態臃腫、面孔生硬,難免在‘信息洪流’中被邊緣化”……媒體融合進入深水區,比的是引導能力,看的是傳播效果。

  如何擴大黨報評論影響力版圖?

  轉觀念,讓質量與流量“比翼齊飛”。黨報評論,質量是基礎,流量是效果,二者缺一不可。重慶日報社編委單士兵表示:“流量是中性詞,只要用得好、導向好,就是好事。評論員要在觀點爭鋒中勝出,就必須成為引領流量的人。”也要看到,重視流量,但不能為流量犧牲質量。農民日報社評論部主任郭少雅總結:“公正、客觀、理性甚至是克制的態度,才能做出有政治高度、專業深度、新聞銳度和民本溫度的好評論。”

  改文風,讓講理與說情“齊頭並進”。讓觀點深入人心,要靠思維的力量,也要靠情感的共鳴。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教授肖偉光認為:“忽視情感共鳴的柔性力量,就可能陷入曲高和寡的困境,減弱抵達人心的穿透力。”增強情感濃度,不是矯揉造作、刻意煽情,而要與讀者共情、與民意同頻,推動好聲音深入人心。

  拓邊界,讓形式和內容“百花齊放”。從語言上看,針對受眾需求設計不同風格評論,多講“生活話”“網絡話”“地方話”,才能“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從載體上看,從可讀到可聽、可視、可互動的飛躍,不能隻靠簡單搬運文字,還要實現差異化呈現。

  壯大主流聲音,黨報一直在路上。解放日報以兼具美感、網感的視覺設計,制作時政評論AI視頻《2025,看上海的》﹔南方日報推出《漫評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將抽象概念轉化為漫畫長圖,用辛辣評論打開回味空間﹔青海日報“江源熱評”採用“動畫+主持人”形式,實現嚴肅評論“輕量化”傳播……各地實踐充分說明:順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趨勢,主流聲音就能更好抵達受眾、凝聚共識。

  創新機制,勇當變革弄潮兒

  推進系統性變革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只是內容的改進,更包含理念、流程、機制、人才結構的深刻調整﹔技術為評論賦能,不只是對創作的輔助,更體現於對生產流程、組織結構、管理體制的重構再造。這就需要打破思維定式和制度藩籬,以改革創新精神蹚出新路子。

  流程好壞是效率高低的關鍵。長期以來,不少媒體形成條塊分割、各自為戰的生產模式,制約產品供給。報紙求“深”,客戶端求“快”,社交媒體賬號求“活”,短視頻求“銳”,河南日報社建立大河雲融媒機制,運用雲計算、大數據中台等技術打通各類平台,實現內容在不同平台間順暢流動、高效配置。此外,從使用虛擬主持人,到運用人工智能第一時間捕捉選題線索,相關媒體以技術推動流程優化,不斷釋放評論生產力。

  人才培養是事業發展的基石。如何解決評論隊伍“小馬拉大車”現象?四川日報社正在構建專兼職、內外部相結合的“三圈層”團隊,第一圈層是報社全媒評論理論中心,第二圈層是集團內部選拔的特約評論員,第三圈層是外部的智庫專家、市縣融媒體評論員、網絡名人等。建立工作室機制,開展專項培訓,組織實戰演練……培養高水平評論員隊伍,才能讓評論作品量質齊升。

  考核評價是激發內生動力的重點。內蒙古日報社創新考核方式,通過項目績效、月度激勵、即時獎等方式,有效激發大家積極性﹔湖南日報社出台全媒體傳播激勵方案,在量化考核中細化指標,以效果為導向推動內容出圈、平台吸粉。構建更加科學的考核評價體系,為選人用人、評優評先夯實根基,為干事創業營造良好環境。

  生態協同是形成合力的前提。“在算法洪流面前,單一媒體力量有限。”法治日報社評論部主任凌鋒認為:“加強媒體協同聯動,促進資源共享、聲浪疊加,才能變‘分散的火把’為‘合力的燈塔’,更好穿透圈層壁壘。”主流媒體不能孤軍作戰,可通過建立評論素材庫、共享選題池、聯合策劃機制等,形成協同發聲、立體覆蓋的格局。

  從鉛與火到雲與智,文明的載體在變,技術與手段在變,傳遞價值的初心不變。今天,黨報評論舞台更廣、擔子更重、責任更大。與會嘉賓堅信:堅守思想內核、擁抱技術革命、實現系統重構,定能做大做強主流價值、主流輿論、主流文化,推動黨報評論事業邁上新台階!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18日 05 版)

(責編:辛靜、黃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博物館銅鏡為何背面示人
  • 一杯春茶的含“金”量是多少?
  • 河南林州:上好“行走的大思政課”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