郟縣:簪花架起鄉村“就業橋” 繪就鄉村振興“她”新篇

“以前圍著灶台轉,現在家門口做簪花,每月能賺兩千塊,夠家裡日常開支了,多虧石大哥!”9月12日,郟縣茨芭鎮龐庄村寶媽李大姐手持剛完工的手工簪花,笑意盈盈地對筆者說道。這種變化,源於57歲石金嶺的一次轉型突破。
深耕駕培行業近20年的石金嶺,曾在行業內口碑過硬。但近年來駕培行業持續滑坡,經營壓力陡增。2022年,敏銳的他便萌生轉型念頭,四處尋覓新方向。
轉機來自妻子高鑫的愛好——手工制簪。妻子用剪刀裁剪紙片、手工纏葉,組裝出各式精美的簪花,這份細致讓石金嶺眼前一亮:若能優化流程、提高效率,既能傳承手藝,又能帶動就業!
說干就干,石金嶺一頭扎進技術研發。反復琢磨手工纏葉工序,不斷改進工具,歷經數月試驗,終於造出專用機器:絲線纏葉效率大幅提升,原本純手工一天僅能制作少量葉片,如今產量翻番,為規模化生產打下基礎。
為摸清市場,石金嶺多次外出考察,發現手工簪花需求旺盛:國內消費者青睞其美觀與文化感,海外市場同樣潛力巨大。此時,他更堅定了回鄉的想法——帶著項目回家鄉,助力鄉村振興,讓留守婦女、寶媽足不出戶就業增收。
今年5月,石金嶺回到龐庄,租賃宅院,簡單整理后作為培訓基地。在這裡,他免費教留守婦女、寶媽制簪:從裁剪紙片到機器纏葉,再到組裝成型,每個環節都手把手指導,毫無保留。
不過,制簪對從業者有要求。為保產品質量,石金嶺明確篩選標准:年齡較大導致視力不佳者難以勝任精細操作,缺乏耐心者無法保証作品品質,因此優先選擇符合條件、有責任心的留守婦女和寶媽。
如今,已有不少村民通過培訓掌握技藝,在家門口實現增收。她們不僅緩解了家庭經濟壓力,更在制作中找到了自身價值,精神狀態煥然一新。
“接下來要擴大規模、拓展銷路,讓更多鄉親受益。”石金嶺話語堅定。他用一個手工簪花項目,架起鄉村就業橋,既圓了自己的轉型夢,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她力量”,更成了帶動鄉親致富的好榜樣。(來源:郟縣縣委宣傳部 作者:趙振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