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丨國產“穿山甲”揚名海內外

生產線上的盾構設備。人民網記者 王玉興攝
7月30日,伴隨著刀盤緩緩轉動,整機長度約113米、開挖直徑15.7米的超大直徑盾構機“巴蘭加魯號”在河南鄭州順利下線。
這台由中國中鐵工程裝備集團精心打造的“巨無霸”,是今年4月下線的中國出口海外最大直徑盾構機“帕蒂加朗號”的“胞妹”。它們擁有相同的“體格”和“技能”,共同服務於澳大利亞悉尼西部港灣項目建設。
盾構機,被譽為“工程機械之王”,是一個國家地下施工裝備制造水平的重要標志。從公路到地鐵,從水利到礦山,都需要盾構機械出場,穿透大山、鑽入江海。
中鐵裝備是中國掘進機產業的開拓者,他們自零起步,從追趕到並跑,再到部分領跑,產銷量連續八年世界第一,產品出口新加坡、阿聯酋、澳大利亞、法國、德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國產盾構的本領現在到底有多強?
“以前,盾構機只能打直線,水平掘進。現在中國制造的盾構機不僅能垂直雙向挖,斜向雙向挖,還能開挖彎洞,向多維度掘進。”中鐵裝備副總工程師、技術中心主任賀飛說。
2022年,中鐵裝備研發了全球首台大直徑會“爬陡坡”的TBM(全斷面硬岩隧道掘進機)“永寧號”。工程師們從爬山虎的生長中得到啟發,為它裝上了8條“腿”16隻“腳”,這不僅讓“永寧號”成功爬上39度的斜坡,還取得了月掘進332米、單日最高進尺22.75米的佳績。
“坡度每上升一度,從施工安全性到零部件設計都是極大考驗。”賀飛說。
員工在生產線上忙碌。人民網記者 王玉興攝
2021年至今,中鐵裝備從最小轉彎半徑僅30米的全球首台超小轉彎半徑TBM“文登號”成功破局開始,再到“洛寧號”“撫寧號”等一系列“會拐彎”的TBM成功應用,創新成果已在全國近40個重大抽蓄工程中實現應用。
針對水利、水電、礦山、城市綜合管廊、停車庫等多種應用場景,他們研發的盾構機械不僅可以多方向開挖,還能開挖出圓形、方形、馬蹄形、橢圓形等不同截面。
2020年,中鐵裝備的世界首台礦用小轉彎TBM“貴能1號”首秀貴州聚鑫煤礦,便創下月均進尺超400米的紀錄,是傳統掘進速度的3至5倍,破解了煤礦生產“採掘失衡”之痛。中鐵裝備的一大批掘進設備還成功應用於江銅銀珠山鉛鋅礦、西鞍山鐵礦、山東萊州瑞海金礦等礦山,為國家建設擔起了“開路先鋒”的重任。
從海拔4000多米雪域高原的山體穿隧,到渤海之濱的海下開挖,中鐵裝備正在向更高、更深掘進。
總裝完成的盾構設備。人民網記者 王玉興攝
2023年5月,世界首台綠色盾構機“中鐵1237號”在中鐵裝備下線,它搭載了智能系統,可自主實現掘進效率和能源消耗的最佳匹配。
“在掘進的過程中不破壞環境,掘進參數與當下的地質相匹配,類似於汽車的無級變速,實現綠色節能。”據賀飛介紹,這台設備用於意大利西西裡島高速鐵路隧道建設,代表著國際市場對中國綠色盾構的認可。
“如果把產品的智能化、綠色化比作飛機的兩翼,創新便是機體,共同支撐方能行穩致遠。”中鐵裝備總工程師賈連輝表示,下一步,中鐵裝備將在更大掘進直徑、更快掘進速度、更深掘進深度和更復雜工況上持續發力,推動盾構機研發向智能化、綠色化邁進。(慎志遠、王玉興、程明輝、肖懿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