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丨數字技術為龍門石窟“補妝”:讓千年石窟重煥華光

在河南洛陽龍門石窟萬佛洞前室南壁,一尊殘損的觀世音造像靜靜佇立。陽光穿過洞窟的縫隙,在她斑駁的肩頭投下細碎的光影——發髻以下至鼻梁的部分早已損毀,面目模糊如蒙薄霧,唯有婀娜的身姿與衣紋的流暢曲線,仍訴說著盛唐雕刻的神韻。“就像東方的‘維納斯’,美中帶著遺憾。”一位游客舉起手機拍照,鏡頭裡的殘缺令人悵然。
如今,這份遺憾正被數字技術溫柔撫平。
當游客掃碼點亮屏幕,修復后的觀音像驟然“重生”:通體彩繪如初,面龐豐腴含笑,瓔珞隨身形輕垂,盛唐的雍容氣度扑面而來。這不是想象中的復原,而是龍門石窟研究院用三維掃描、色彩檢測與傳統藝術考証交織出的“數字奇跡”。
“文物保護既要守正也要創新。我們用數字技術為石窟‘補妝’,就是讓千年遺產在當代煥發新活力。”龍門石窟研究院文物保管展示與文獻資料中心工作人員張國鋒指著屏幕上的三維模型說。在他身后的工作室裡,電腦屏幕上跳動著密密麻麻的點雲數據,那是對造像每一道裂痕、每一處風化的毫米級記錄。
在龍門石窟萬佛洞,一場跨越千年的“對話”已經畫下句點——修復團隊靠現代科技,給受損的觀世音造像妥妥完成了“補妝”。
先是用激光掃描儀給殘像“拍CT”,0.3到0.5毫米的精度,連歲月啃出的細小花紋都看得一清二楚。接著翻出百年前外國學者拍的老照片,在電腦上一點點描出佛像完整的眉眼輪廓、面部線條。
有了這些“線索”,工作人員在3D打印的殘壁模型上,用油泥一點點把缺了的臉頰、額頭補起來。補好的泥塑再掃進電腦,確保和原像的眉眼高低、神態風格一模一樣。
然后是“上色”環節,用光譜儀分析殘留顏料的成分,像破案一樣找出原本的色彩。實在沒殘留的地方,就參考同期石窟的配色“依樣畫葫蘆”。最后邀請雕塑家手工校准,讓虛擬修復既符合科技數據,又飽含藝術靈氣。
就這樣,老祖宗的手藝和新科技搭起橋梁,讓千年佛像慢慢找回原來的樣子。“不是簡單‘填缺’,而是找回歷史的真實溫度。”張國鋒說。
這樣的“數字復位”,正在龍門石窟多處上演。
賓陽中洞的穹頂藻井,曾因風化失去色彩,如今通過數字技術,1500余年前的重瓣蓮花重現絢麗——青藍為底,金線勾邊,飛天環繞其間,仿佛能聽見當年畫師落筆時的呼吸。奉先寺北壁的無量壽佛首,百年前被盜鑿流散,如今通過數字建模與洞窟殘存軀體“合璧”,3D打印的復制品靜靜佇立,訴說著從“離散”到“聚合”的滄桑。
“這些流散文物的背后,是民族的記憶。”張國鋒展示著一組老照片:20世紀初,外國探險家在龍門石窟前合影,背景裡的佛龕已空空如也。而如今,龍門石窟研究院運用三維數字技術,通過“數據聚合”的方式,實現殘損及流散文物的“身首合一、數字復位”的數字化成果。“讓文物活起來,傳承文化根脈,我們不僅要修復造像,更要修復那段被割裂的歷史。”
從殘缺到完整,從靜默到鮮活,數字技術正為龍門石窟注入新的生命力。正如那尊“重生”的觀世音造像,在科技與人文的交織中,千年石窟的華光,正愈發璀璨。(尚明楨、王佩、宋芳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