郟縣:以創新機制精准施策 筑牢誠信根基顯成效

信用是社會治理的基石,誠信是市場經濟的生命線。近年來,郟縣緊緊圍繞構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大局,深入推進“宣傳機制創新、領域精准施策、多方聯動推進”三項重點工作,以更立體的誠信傳播網絡、更精准的信用服務舉措、更廣泛的社會協同模式,全面提升全社會信用意識,持續優化信用生態環境,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誠信動能。
宣傳機制創新營造誠信氛圍。“以前覺得誠信是口號,現在通過班會分享,才發現身邊有這麼多真實的誠信故事。”這是郟縣新城小學學生在“誠信伴我成長”主題班會上的體會。為深化誠信理念傳播,郟縣教體局於2025年6月積極開展“信用記錄關愛日”系列活動,構建信用宣傳網絡:校園廣播每日播報誠信案例,電子屏滾動播放“守信光榮”的標語。各班級以主題班會為載體,組織學生分享家庭、校園中的誠信小事,將誠信教育融入語文、道德與法治等學科教學,通過手抄報比賽、誠信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強化誠信意識。
針對家校協同場景,教體局推行“小手拉大手”行動,向家長發放《誠信倡議書》,引導家長簽署信用承諾書,通過“學生帶動家庭、家庭影響社會”的傳導機制,將誠信教育從校園延伸至家庭。某家長反饋:“孩子回家主動提醒我按時還信用卡,誠信教育真正做到了入腦入心。”
領域精准施策深化信用服務。在郟縣行政審批服務大廳,辦事群眾王先生通過信用流程易拉寶了解到失信修復步驟后,當場查詢了自身信用記錄。這是郟縣政務服務領域信用宣傳的縮影——郟縣行政審批和政務信息管理局在大廳咨詢台、窗口擺放信用知識手冊,LED屏滾動播放“一處失信、處處受限”警示標語,等候區循環播放信用修復案例宣傳片,形成“視聽”全覆蓋宣傳矩陣。
此外,郟縣在信用修復和金融服務創新上也成果斐然。郟縣交通運輸局針對縣域內8家高頻失信運輸企業涉及的90條行政處罰信息,創新採用“四步工作法”。成立專項治理工作專班,依據修復指南為企業靶向服務破解修復梗阻﹔匯總分類行政處罰信息,分類施策提升工作效能﹔實施“信用體檢+約談警示”,強化企業主體責任。目前,已完成69條公示期滿行政處罰信息的修復,並幫助縣域外運輸企業修復380余條信息,大幅提升了縣域失信修復質效。
在產業發展方面,廣闊天地鄉鐵鍋產業面臨融資難題,“鐵鍋貸”應運而生。這一由政府引導、協會與金融機構聯合定制的專屬信貸產品,針對企業痛點,提供靈活擔保方式,優化辦貸流程,實施利率優惠。自推出以來,已為鐵鍋加工制造環節發放貸款3292.9萬元,經營銷售環節發放貸款1570萬元,眾多企業借此緩解資金壓力,推動了鐵鍋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邁進,成為產業發展的強勁助推器。
多方聯動推進夯實誠信根基。郟縣採用“一托十五”聯動模式,組織15個鄉鎮(街道)開展“信用進基層”活動。某鄉鎮工作人員走訪轄區超市時,向商戶講解“誠信經營紅黑榜”制度,指導企業通過“信易貸”平台解決融資難題。各轄區在集市、社區設置咨詢台,發放《企業信用修復指南》《個人信用維護手冊》,現場演示信用中國網站查詢流程,解答“如何申請信用修復”“失信對子女教育的影響”等熱點問題。
針對政府誠信建設,鄉鎮(街道)主動公開政務承諾事項及完成進度,接受群眾監督﹔對轄區失信企業,採取“一對一”幫扶,協助整理信用修復材料。某鄉鎮負責人介紹:“我們聯合市場監管所,對3家整改到位的失信企業開展信用修復指導,幫助其恢復正常經營。”截至目前,全縣鄉鎮(街道)累計走訪企業商戶200余家,解答咨詢120余人次。
通過多維度協同發力,郟縣社會信用環境得到顯著改善:在政務服務領域,窗口工作人員主動開展信用宣傳已成為工作常態,辦事群眾的守信意識逐步增強﹔在教體系統內,多所學校將誠信教育納入學生學習范圍,通過“家校聯合”的模式,推動信用教育覆蓋至每個家庭﹔在交通運輸方面,“四步工作法” 推動交通領域信用修復工作提質增效,助力企業重塑信用形象﹔在產業發展中,“鐵鍋貸”成為產業更新迭代的強勁助推器,以金融創新賦能產業信用發展。
郟縣縣委常委,常務副縣長楊兆華表示,下一步,將建立信用宣傳長效機制,探索多樣化“信用+”融合應用場景,持續完善社會信用體系,讓“知信、用信、守信”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行動。(來源:郟縣縣委宣傳部 作者:呂聰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