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縣:一把政策“手術刀” 破開128道民生難題

7月2日,72歲的馬大伯攥著特困救助確認書,緊握民政所工作人員的手:“要不是你們刨根問底,我這把老骨頭早被黃土埋半截了!”
在葉縣廉村鎮穆寨村,這對因子女斷絕往來而深陷困頓的再婚夫妻,成為全縣社會救助專項整治的首批破冰案例。
他們身后,一場刀刃向內的制度革新正撕開政策“鐵幕”:
馬大伯與妻子張大娘2009年再婚時,雙方子女早已成家且拒絕贍養。當低保金難抵藥費開支,特困救助申請卻因“名下有成年子女”被卡。
轉機源自2024年8月葉縣出台的《社會救助特殊情況處理指導意見》。新規劍指“合情不合理”痛點:共同生活但無實際撫養關系的成年子女,可不認定為法定義務人。
民政專班三赴其子女居住地取証,最終確認贍養義務失效,特困待遇月增680元。
“有些情況合情不合理,有些則合規不合情。”葉縣民政干部走訪中發現,空挂子女、名下有車、補償款認定等五大類問題頻頻成為政策落地“梗阻”。
為此,葉縣操起精准的“政策手術刀”,為128戶特殊困難家庭切除制度“腫瘤”。而刀刃的鋒芒,源於當地民政部門獨創的“353”攻堅法——
三級聯動精准把脈——縣鄉村建立問題搜集機制,梳理出283例特殊個案並建立專屬檔案。當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法律顧問們圍坐研討時,牆上懸挂的《葉縣社會救助典型案例匯編》正記錄著每一次破冰嘗試。22場專題研討催生的政策細則,讓宣傳月活動中的村民都能成為“政策明白人”。
五類難題精准開方——針對梳理出的高頻痛點,工作人員依托低收入動態監測平台變身“政策偵探”。當發現名下有車卻實際無駕駛能力的老人,或戶籍與居住地分離的漂泊者,系統自動觸發預警機制。“政策找人”的創新模式使救助響應速度提升40%,讓制度剛性化為惠民暖流。
三重防線精准治療——監督體系如同精密雷達掃描每個救助環節:第三方機構入戶調查9662戶困難家庭,多重核對機制審查26389戶新增對象,縣鄉兩級核查隊伍累計入戶1110次。堅持逢“特”必查、逢“增”必核的鐵律,確保資金真正流向生活邊緣的群體。
最讓人心安的莫過於“369”資金保障機制:每月3日前民政部門將救助資金匯總整合提交財政﹔每月6日前縣財政復核並將資金撥付代理金融機構﹔每月9日前代理金融機構將資金足額發放至困難群眾個人賬戶。
民政、財政、金融機構三方聯動構建閉環體系,在財力緊張情況下,1000萬元救助金仍如約匯入受助者賬戶。這筆兜底油鹽米面的資金,承載著全省領先的救助時效承諾。
變革的力量正在顯現——葉縣創新實踐成果《聚焦社會救助“疑難雜症”》已摘得“2024年度河南省社會救助創新實踐優秀案例”桂冠,並作為全省第一名被推薦至民政部角逐全國獎項。當馬大伯們開始用救助金購買常用藥品時,制度溫度正在中原沃野間真實流淌。
“兜住底是基礎,兜准底是技術,兜好底是藝術。”葉縣民政局局長王要杰站在貼滿幫扶照片的牆前說,“民生保障沒有休止符,我們要織就的溫度,是能焐熱每個特殊角落的精密度。”(來源:葉縣縣委宣傳部 作者:姬冠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