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濟源:“三有”黨課聽著有勁兒

黨課《愚公渠壯歌》。劉婉穎攝
近日,河南濟源“黨課新聲·追光前行”“黨課開講啦”集中展演,以感人至深的現實素材、讓人身臨其境的沉浸式表達,為現場黨員上了一堂有料、有味、有效的黨課。不少黨員聽后評價,“這樣的黨課,聽著有勁兒!”
一堂黨課是否吸引人,關鍵看內容有沒有“干貨”。
作為愚公移山精神的原發地,又是革命老區,濟源示范區黨工委組織部精准聚焦黨課主題,廣泛發動基層力量,深挖既有地方特色、又緊貼時代脈搏的“干貨”“鮮貨”,將不同歷史時期的“紅色故事”與“身邊榜樣”請進課堂,創新打造共產黨人堅定理想信念的生動教材。
展演中,點燃濟源革命星火的黨繼新、薛子中、於思禮、鄭霞波等英烈,在太行山晉豫邊抗日根據地、杜八聯、大河裡浴血奮戰的老一輩革命者,以及引沁濟蟒工程中的“爆破能手”宋玉溫、“鐵姑娘隊”等建設者群像,生動詮釋了紅色基因在愚公故裡的薪火相傳。
同時,新時代的“身邊榜樣”傳遞著催人奮進的力量:扎根坡頭鎮石槽溝村八年、為鄉村振興奉獻至生命最后一刻的第一書記陳建政﹔創新打造小學勞動教育模式、成立全國“田園勞動教育聯盟”的梨林鎮中心校校長段濟寧﹔傾情演繹“美猴王”、傳播“老家河南”文化的濟源文旅集團職工席方﹔夜以繼日鑽研、“修舊利廢”打破國外技術壁壘、榮膺國家級技術創新獎的沁北電廠檢修部副主任路旭峰……一個個閃亮的名字,一段段感人的事跡,激蕩著崇敬之情,激發著向上力量。
黨課《以愛育人·向陽而生》。李福勝攝
黨課要直抵人心,表達方式至關重要。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裡,高萬仞……”伴隨著紅領巾代表們激情誦讀《愚公移山》,舞台上老愚公與村民揮鎬挑擔、挖山不止的身影躍然眼前。大屏幕同步切換著濟源人民在不同歷史時期組建民兵武裝、支援前線、攻堅克難的動人畫面。《愚公移山·一脈相承》通過時空交錯的敘事,帶來震撼心靈的體驗。
“咱們以葫蘆舟為鏈,圪針牆為盾,石雷陣為刃,這十裡防線就是給鬼子預備的鐵籠子!”在《太行豐碑》杜八聯抗日根據地的情景劇中,特等民兵戰斗英雄薛平華在嘹亮的沖鋒號中指揮若定,再現了“河防堡壘”挫敗日寇一次次進犯的英勇傳奇。
“過去糧食靠天收,出門是泥巴路。現在水泥路通到家門口,白房綠樹紅花相映成趣,自來水、高壓電、燃氣、路燈一應俱全……去年村集體經濟突破600萬元,人均收入1.5萬元。”《歸鄉之路見証蛻變》中,大峪鎮王庄村黨支部書記助理正向回鄉的抗戰老兵細數家鄉巨變。
一幕幕情景劇將觀眾拉入歷史現場。濟源示范區黨工委組織部在“黨課開講啦”集中展演籌備中,著力打造立體化、場景化的黨課模式,通過“聽得見、看得見、摸得著”的沉浸式體驗、互動式參與和藝術化表達,引導廣大黨員在身臨其境中學黨史、強黨性、擔使命、踐初心。
現場觀看的梨林鎮黨建辦負責人李巧深有感觸:“沉浸式黨課讓我們與歷史事件、英雄人物、身邊榜樣‘零距離’,事跡感人至深,精神催人奮進!”
黨課《愚公移山·一脈相承》。翟東平攝
提升黨員教育質效,形式創新是關鍵突破口。
近年來,濟源示范區黨工委組織部針對傳統黨課形式單一、吸引力不足等問題,聚焦黨史故事、模范典型、鄉村振興等主題,創新開發沉浸式、多元化黨課,構建起“黨課故事+情景演繹+展演推廣”的紅色教育體系,有效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
“我們將以此次沉浸式黨課展演為契機,著力打造一批示范性精品黨課,確保黨課方向更明、形式更新、效果更實。”濟源示范區黨工委組織部黨員教育中心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大力推進精品黨課“進黨校、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五進),持續提升黨課教育的吸引力與感染力,激發廣大黨員干部的凝聚力與行動力,錨定“愚公移山譜寫新篇、兩高四著力做示范”總體奮斗目標,為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寫好“濟源答卷”。(來源:濟源示范區黨工委組織部黨員教育中心 作者:王鴻斐)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