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市浉河區:政策引“雁”歸 桑蠶吐“金”絲

農人手工分揀金繭。魏震攝
“王姐您看,這是剛備好的蠶絲,稱重2.1斤,等會制作您訂的2斤被子,用料絕對足足的!”7月1日,在信陽市浉河區東雙河鎮周廟村,90后姑娘諶巧正舉著手機,將鏡頭對准工作台上瑩白如雪的蠶絲,聲音輕快爽朗。屏幕那頭,客戶王女士笑著回應:“巧妹,我就信你這實誠勁兒!”
這位被鄉親們親切稱為“巧妹”的年輕創業者,兩年前還是城裡教培企業的白領。2023年,諶巧回歸家鄉注冊成立旭陽生態農業公司,租下村裡荒廢的小學改造成蠶房和加工車間,流轉35畝荒坡地種植桑樹,懷揣著讓老產業煥發新活力的激情,成功讓傳統蠶桑業重新成為鄉親們增收致富的重要來源。
有別於市面上常見的機制絲被,諶巧堅持手工拉制。從甄選蠶繭、煮繭、晾絲到鋪被,每一步嚴格遵循傳統工藝,並融合現代品控標准。“從前聽老人念叨‘慢工出細活’,如今才真正領悟這‘慢’字背后,蘊藏著對自然的敬畏和對品質的執著。”諶巧輕輕抖開一床新被,雪白的絲絮在暖黃燈光下蓬鬆散開來,像團鬆軟的雲朵,“您聞,絕沒有異味兒,隻有若隱若現的桑葉清香——這是我們信陽山好水好的底氣,桑葉天然無農藥,蠶寶寶吃得干淨,吐出的絲自然更純粹。”
蠶桑文化年輕態表達。魏震攝
“我們打通了從種桑、養蠶到加工、銷售的全產業鏈條。”諶巧說,除核心產品蠶絲被外,公司還開發了桑葉茶、桑葚干等衍生產品。以桑葉茶為例,其制作工藝借鑒了信陽毛尖的“清洗、殺青、揉捻、烘焙”等七道工序,“泡出來的茶湯清亮,入口帶著天然清甜,復購率很高。”諶巧表示,公司下一步計劃籌建桑蠶研學基地,融合科普教育、手工體驗與文創展銷,“讓老一輩傳下的‘蠶經’,變成年輕人也愛聽、愛參與的新故事。”
產業的蓬勃發展,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周邊村民。村民嚴大姐邊熟練地拉扯著蠶絲邊說:“在家門口一個月就能穩賺兩千多塊,比四處打零工強多了,踏實!”公司除了固定聘用的三位員工外,農忙時節還能為十多位村民提供靈活的按小時計酬崗位,真正實現“家門口掙錢”的便利。“守著家就能把錢賺,誰還願往外頭跑?”嚴大姐的話語道出了大家的心聲。
近年來,浉河區以“鄉情牌”“政策包”“服務鏈”三措並舉,建立在外人才信息庫,舉辦座談會等活動,吸引1600余名浉河籍人才回歸家鄉。這些歸鄉人放棄城市高薪,帶著新理念和技術返鄉創業,為傳統產業注入新活力,不僅帶動村民增收,還推動全產業鏈發展,共同譜寫鄉村振興的美好圖景。(來源:信陽市浉河區委宣傳部 作者:魏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