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南各地

服務全國 日均交易四百余頭

 嵩縣這個“牛交所”很牛!

2025年06月30日17:34 |
小字號

“黃牛肉肉質緊實、脂肪分布均勻,熬出來的湯鮮香不膩。”6月25日中午,在食客滿堂的廣東省東莞市一家牛庄飯店內,店長李娟正向大家介紹“熬湯秘方”。

后廚外,飯店母公司的冷鏈運輸車剛剛駛來,車廂裡滿載的排酸黃牛肉,來自1700公裡外的河南嵩縣。

一邊是地處豫西山坳的嵩縣,一邊是位於嶺南大灣區的東莞,一場跨越山河的“牛事”正在上演。

百年“牛交所”的指尖密碼

6月25日清晨5時,位於嵩縣閆庄鎮的中原黃牛交易市場已是人聲鼎沸。每逢陰歷雙數日,這裡開市交易。佔地約5個標准足球場大的場地上,100余輛滿載黃牛的貨車排成長龍,牛鈴的叮當聲與牛販子的吆喝聲交織成獨特的清晨交響曲。

6時許,這裡迎來交易高峰期。來自內蒙古膘肥體壯的草原黃牛剛“下車”,商丘牛販姚雷就把卡車挪進了待售區。

“摸脊背三指深,出肉率至少五成。”58歲的“牛經紀”黨鐵武的手在牛背上游走。中原黃牛交易市場已經有百年歷史,他記得兒時起,爺爺就在市場上靠“摸碼子”做活路。

黨鐵武的絕活是“摸骨估肉”——手指按壓牛腰椎兩側肌肉,判斷肉質鬆緊﹔翻開牛唇看齒齡,眼掃毛色辨健康,整套動作做下來如行雲流水……

真正的“玄機”則藏在袖筒裡。當湖北買家陳秋對某頭牛點頭時,黨鐵武一把抓住賣家的手,兩隻手在衣袖裡快速比劃。兩人經過幾番“摸碼子”交鋒后,這頭西門塔爾牛便以18600元成交,全程悄無聲息。

“摸碼子”既傳承了古老智慧,也杜絕了市場上哄抬價格的空間。在這遠近聞名的“牛交所”裡,每天可實現交易400余頭,年交易量突破6萬頭。

“信任力”輻射全國市場

“嵩縣的‘牛交所’沒有一點圈套。”姚雷在這個市場“活躍”了40年,“別的市場靠熟人拉關系,這兒靠的是立規矩。”

所謂的規矩,就是一套近乎苛刻的交易制度。比如,市場內嚴禁場外交易,一旦發現“黑碼子”(私下交易),涉事經紀人直接開除。同時,交易員對過手的黃牛必須嚴格評估,出肉率、健康狀況等的判斷都由老經紀人把關,加上獸醫團隊對病牛的嚴格鑒別,讓市場建立起公平買賣的口碑。

正因此,“牛交所”的交易范圍覆蓋3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每位“牛經紀”至少有20名來自全國的固定客戶。

市場內活躍著的70余名“牛經紀”,是“牛交所”頂呱呱的“操盤手”。經紀人協會每月召開例會,交流交易經驗,調解矛盾糾紛,還為每年新入行的年輕經紀人提供“師帶徒”培訓。

全鏈條賦能產業發展

交易市場的興盛,離不開嵩縣對牛產業的全鏈條扶持。

“沒有‘牛十條’,就沒有今天的市場。”黨鐵武掰著手指細數政策紅利:每年5000萬元專項資金、30萬元以下的“養牛貸”,以及覆蓋全產業鏈的保險補貼……這些政策讓養殖戶、牛販子吃下“定心丸”。

嵩縣農業農村局的數據顯示,自2022年以來,全縣累計建成382座“托牛所”,托管代養肉牛15萬頭以上。這種“村集體+托牛所+農戶”的模式,既解決了散戶養殖的土地、技術難題,又讓村集體年均增收3萬元以上。

“政策是發動機,市場是傳動軸,交易方是連接器,共同把優質黃牛賣往全國各地。”閆庄鎮政府相關負責人告訴筆者,當地的牧草基地和有機肥廠,把牛糞處理成農田的“黃金肥料”,秸稈又能反哺牛群——一個生態閉環運轉順暢。

當日上午11時,驕陽似火,市場逐漸平靜。黨鐵武望著遠處的交易區說:“市場要持續發展,還得靠年輕人的傳承。”

千裡之外,李娟又將一盤牛頸叉燒端上顧客餐桌,紅亮的牛油鍋裡飄起的煙火氣,是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溫暖與遠方。(來源:嵩縣縣委宣傳部 作者王博)

(責編:霍亞平、徐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博物館銅鏡為何背面示人
  • 一杯春茶的含“金”量是多少?
  • 河南林州:上好“行走的大思政課”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