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銀齡”食堂點亮老人幸福“食光”

人民網記者 王佩
2025年06月26日08:18 | 來源:人民網-河南頻道
小字號

當“銀發浪潮”裹挾著時代命題奔涌而來,如何捧穩老年人“一餐熱飯”的幸福,將“食”事辦進萬千家庭的心坎,已然成為社會治理的必答題。

今年,河南省人大常委會錨定老年助餐服務這一民生“小切口”,將其列為重點監督工作,以制度之力推動溫暖落地。自省市聯動監督開展以來,濮陽市人大常委會迅速響應,精心謀劃“銀發餐桌”計劃,用一餐飯的溫度、一張桌的溫情,悄然重塑著老年人的生活圖景。近日,記者走進濮陽,探尋這份“舌尖上的民生答卷”背后的故事。

老年助餐服務點一隅。實習生 王棟攝

老年助餐服務點一隅。實習生 王棟攝

織密老年助餐網 烹出碗裡的“暖心滋味”

“上了年紀腿腳懶,以前總湊合著吃飯,自從俺村開了這個幸福院,我天天來這兒吃,飯菜好吃花樣也多。”在濮陽市濮陽縣清河頭鄉桃園村幸福院,83歲的韓見京老人端著熱氣騰騰的飯菜,笑出滿臉褶子。與同伴圍坐餐桌間,他時不時夾起一筷頭紅燒肉,言語裡滿是滿足。

走進幸福院,窗明幾淨的用餐區暖意融融。牆上張貼的周菜譜葷素搭配、營養均衡,就餐須知與服務項目簡明清晰﹔嶄新的桌椅擺放整齊,消毒櫃、保溫餐車等設施一應俱全。這份看得見的用心,也讓韓見京和老伙計們成了這裡的“鐵杆食客”。

“現在村裡年輕人基本上都出去打工啦,村裡的空巢老人越來越多,80歲以上的老人有21名,吃飯都成了問題。”桃園村黨支部書記韓湘紅說,去年5月10日,村裡對原桃園村小學進行改造,建成桃園村幸福院,設置圖書室、活動室、休息室、廚房、餐廳等14間功能室,可同時照料60多人。“老年人能按時按點吃上熱乎飯,我們也就放心了。”

濮陽縣是人口大縣,全縣常住人口93.15萬人,60歲以上老人18.23萬人,佔比19.5%,80歲以上老人2.38萬人,佔比2.55%。面對每5人中就有1位老人的老齡化現實,濮陽縣將老年助餐從“民生小事”升格為“治理考題”,聚焦特殊困難老年人助餐服務需求,深入調研,精准定位需求,對全縣老年人口數量、分布、飲食習慣、用餐需求和消費能力等情況進行全面摸底調查,為助餐服務網點規劃提供數據支撐。

合理選址,擴大服務覆蓋面。結合社區、村居實際,充分盤活利用現有資源,採取新建、改建、合作等方式,在老年人居住集中、交通便利的區域建設老年食堂、助餐點。目前,全縣老年助餐點達到130個,其中城鎮社區老年食堂15個,農村助餐點115個。

老年助餐服務既是老年人關心的關鍵小事,也是關乎千家萬戶的民生大事。如今,在濮陽縣130個老年助餐服務場所,每到就餐時間,陣陣飯香飄散在大街小巷,老人端起的不僅是一餐熱飯,更是盛著社會暖意的“幸福容器”。

老年助餐服務點一隅。實習生 王棟攝

老年助餐服務點一隅。實習生 王棟攝

打造老幼共托模式 烘焙代際守望的“幸福溫度”

在濮陽市華龍區藍天幼兒園,每天早晨,75歲的李奶奶都會牽著小孫女走進園區。送完孩子,她便在一門之隔的養老服務站,與其他老人一起做操、吃早餐……

“這些年,在園幼兒數量從高峰期的500多人,下降到現在的100人左右。空置的教室、面臨下崗的老師以及社區養老服務需求的增加,讓我們不得不開啟轉型之路。”該幼兒園園長、華龍區建設路街道站前社區老年餐桌負責人王子英說。

將幼兒園臨街部分校舍進行適老化改造,打造養老院,開設養老床位36張﹔利用幼兒園現有廚房資源,開設社區“幸福食堂”,既解決在園老人的用餐需求,也服務社區其他長者……自去年7月,藍天幼兒園開始探索“老幼共托+助餐”的新模式。

“在后院,我是孩子們的院長‘奶奶’﹔在前院,我是老人口中的‘閨女’。我們的兒童游戲區和老人休閑區採用‘視線聯通、活動分區’布局,既確保安全又促進自然互動。”王子英邊說邊打開養老院的后門,穿過小操場就是孩子們的教室。

平時,園裡會組織老人和孩子一起唱歌、跳舞、做手工,實現了“代際共融、老幼同樂”。目前,助餐服務也已覆蓋社區83位老人,價格低於市場30%,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認可。

當藍天幼兒園的樹蔭下仍回蕩著老幼共唱的童謠,這份“一門之隔、兩世同堂”的溫暖圖景,早已超越了個案的范疇——在濮陽,像這樣由閑置校舍改造的“老幼共托”點已越來越多,它們如毛細血管般嵌入城市肌理,讓“一老一小”的民生難題在空間重組中煥發新生。

老年助餐服務點一隅。實習生 王棟攝

老年助餐點一隅。實習生 王棟攝

鋪就低價送餐路 煨好可持續的“民生暖灶”

在探索老年助餐服務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清豐縣韓村鎮西趙樓村給出了一份溫暖又智慧的答卷。通過創新供給模式,採取分段收費與社會開放並行的策略,以低價有償機制激活服務生命力,既守護了老年人的“舌尖幸福”,也讓助餐點在煙火氣中實現自我“造血”,真正讓這份暖心服務行穩致遠。

走進清豐縣韓村鎮西趙樓村,這個總人口1400余人的村子,現有60歲以上老人270余人。去年9月,縣政府出資12萬元,利用該村文化廣場房屋,建成了老年助餐點。經過幾個月探索,已形成村委班子常駐、人大代表輪班、胡同長和熱心群眾主動幫廚的良好助餐局面。

“村裡由20多名胡同長組成的‘巧廚娘’志願服務隊,堅持義務為行動不便的老人上門送餐,確保了每位老人都能享受到暖心服務。”濮陽市人大代表、西趙樓村黨支部書記盧午申說。

在這裡吃飯,採取分段收費模式。60歲至69歲老人,每人每天7元﹔70歲至79歲老人,每人每天5元﹔80歲以上老人,每人每天4元。村裡還對50年黨齡以上的老黨員和困難、殘疾老人定期贈送飯票﹔每逢端午、重陽、中秋等重要節日,為全村老人免費提供助餐服務。

85歲獨居老人張愛民腿腳不便,日常靠電動輪椅外出。“我現在每天去村裡食堂吃飯,遇到個陰天下雨的,村干部還專門給我送過來,這幾個月我都吃胖了。”她笑著說。

為了讓助餐服務長久起來,助餐點也面向社會開放,早晚餐包子、花卷1元1個,午餐燴菜、盒飯6元1份,不僅滿足了本村上班、上學等100多人的就餐需求,還基本實現了營收平衡。

濮陽的實踐,是河南省加快推進老年助餐服務工作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在全省開展老年助餐服務省市縣三級人大聯動專題調研。當“銀齡食堂”裡的故事隨著調研腳步傳遍中原大地,更多藏在街巷裡的助餐點正如繁星般點亮城鄉。那些不鏽鋼餐車上的熱飯、老人餐桌上的笑靨、志願者圍裙上的面屑,共同勾勒出老年助餐服務的鮮活剪影,織就了一張覆蓋基層的“便捷可及、安全可靠”的民生保障網絡。

(責編:辛靜、徐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博物館銅鏡為何背面示人
  • 一杯春茶的含“金”量是多少?
  • 河南林州:上好“行走的大思政課”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