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科技學院:
數字引擎驅動教育變革 智慧生態賦能人才成長

構建“AI+教育”創新生態系統,開創了從“標准化灌輸”向“個性化生長”躍遷的智慧教育新生態﹔建成后勤一站式線上服務平台,實現“掌上辦、即時達”,效率大大提升﹔食品安全監管數字化升級,菜品質量追溯覆蓋率100%﹔
……
在黃河科技學院,數字化轉型的成果正悄然改變著師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
早在2016年,學校就以教育教學創新和教育管理創新為切入點,開啟了數字化賦能教育創新發展的探索與實踐。2019年,學校全面實施數字化轉型戰略,並將其深度融入引領學校發展的“1248”戰略體系。2020年,研究成果在《高等教育研究》(CSSCI)發表。
“1248”戰略體系中,“1”是以質量為導向創建一流應用科技大學的目標﹔“2”是堅持教育公益性、堅持以本科教育為中心的原則﹔“4”是深入推進體制機制、教育教學、學生工作、數字化轉型等四項改革﹔“8”是著力構建黨建思政引領體系、現代大學治理體系、產教融合賦能體系、科教融匯創新體系、學生職業發展服務體系、師資隊伍成長支撐體系、質量監控標准體系、后勤服務保障體系等八大體系。
在此框架下,數字化轉型不僅是核心改革任務,更是驅動八大體系建設的核心引擎。
學校堅持“應用為王”,一體化設計、自主化研發建設了“1+5+2”數字化體系:夯實一個數字基座,實現教育教學數據跨部門高效流轉,形成“數據驅動的教學保障體系(數字教學)”和“智能引領的學生成長支持體系(數字學工)”雙引擎,配套數字行政、數字財務、數字后勤,實現業務體系智能化重構﹔建成兩類數據治理中心,賦能學校教育現代化新格局。
其中,數字教學體系以數據驅動為核心,聚焦課程改革實踐構建課程設計、課堂教學、自主學習、課程評價閉環體系,實現數據伴隨式收集、全鏈互聯,支持AI知識圖譜教案設計、提供智能助學、實現過程性精准評價,契合了《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提出的關於探索數字賦能大規模因材施教、創新性教學的有效途徑的要求。
數字學工體系有效對接數字教學體系,服務學生從入校到成為校友,建立學生數字化成長檔案,提供AI助手。第二課堂系統已經被浙江財經大學等學校應用。
數字后勤體系以數字化校園基礎平台、物聯網感知設備、物聯網服務設備、校園基礎設施為底座,圍繞學生生活服務、校園綜合服務和食品安全管理,重塑服務模式,升級服務品質。如採用全鏈條食材信息追溯,保証食品安全人人有“數”。
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是賦能人才培養。為此,黃河科技學院創新性地建設了三類關鍵數據標准,為項目化教學等核心改革提供堅實支撐。
企業的產業歸屬聚類數據標准。學校開展產業分類和產業—企業對應關系研究,建成河南省層面的產業庫,覆蓋20萬企業數據,形成一套產業分類標准體系,研制企業歸屬產業分類標准、設計企業歸屬產業AI模型,從根本上解決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中產業人才需求調研無標准、小樣本、難分析等問題。
人才需求能力的數據標准。對調研結果進行梳理、歸類,形成可統計的標簽化數據,貫通產業分類、職業分類、企業崗位(群)、崗位任職資格標准。編制人才需求能力標簽,推進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產業需求側無縫鏈接。結合崗位對人才培養的標准要求,反向設計了專業課程知識體系拓扑圖。與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專家研究團隊合作,覆蓋全部專業+教師+課程,共創專業知識建模圖。
課程教學設計的數據標准。所有課程均建設數字化學習資源,形成標准化課程資源數據庫、測試數據庫、作業數據庫、自主學習內容庫、自主測試庫﹔採用市場評價、標准化考試、建立客觀性評價標准﹔按照知識點設計教學活動和學生自主學習任務(每門課程明確課前、課中、課后學習任務,課下學習與課上學習的時長比例不低於2倍,使學生真正動起來、忙起來),形成標准化數字教案。
打造“數字校園”,是黃河科技學院“四個校園”建設藍圖中的重要一環。學校始終貫徹“以師生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圍繞“綠色校園、運動校園、數字校園、人文校園”核心目標,通過硬件升級、文化浸潤、科技賦能、生態優化等系統工程,全面提升校園環境品質與服務效能:以低碳節能環保,繪就綠色校園﹔以場館迭代升級,構建運動校園﹔以數字智能重塑,打造數字校園﹔以文化沁潤內心,搭建人文校園。(來源:黃河科技學院黨委宣傳部 作者徐建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