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南各地

河南建安:糧煙融合 產業興農“葉”路生金

2025年06月24日16:02 |
小字號

六月時節,田野鎏金。走進許昌市建安區榆林鄉柏庄村,一壟壟墨綠煙苗在風中舒展,葉片油亮如緞,與不遠處金黃的麥田交織成景,勾勒出一幅生機勃勃的豐收畫卷。這片200畝的“小麥—煙葉”復合種植田塊,預計年產值達到110萬元,成為產業興農的生動注腳。

復合種植,保糧增收“兩份收益”

“麥子保糧倉,煙葉鼓錢袋”,這句朴實的順口溜,道出了農戶對糧煙復合種植模式的滿滿認可。“以前單種小麥,畝均年收入1000多元,這200多畝地年收入不足23萬元﹔現在搞復合種植,一畝地收500公斤小麥、150公斤煙葉,去年總收入超110萬元,翻了4倍多!”柏庄村煙農許克選高興地算著經濟賬。

據了解,過去單一的種植結構讓村民收入受限,現在“糧煙接力”,讓土地全年“不歇腳”:當年10月播種小麥,次年4月下旬在預留的麥壟間移栽培育好的煙苗,6月初小麥收割后,煙苗隨即進入生長期,8月迎來採烤豐收,土地利用率提升40%。麥收不傷煙苗,煙熟不誤秋播。這種“時空接力”的復合種植模式,讓土地畝均綜合收益達6000元。

科技護航,賦能生產提質增效

圖為煙技員在指導煙農掌握大田管理技術。趙凱攝

產業發展離不開科技支持。在建安區14個種煙鄉鎮的田間地頭,活躍著許昌市煙草公司建安分公司組建的6支農技服務隊。“煙壟保持1.3米行距、0.55米株距,煙葉通風好、光照足、病害少了,品質也高……”在桂村鄉周溝村的技術課堂上,農藝師正在細心講解生產技術。從育苗移栽到採收烘烤,類似的農技培訓,建安煙草分公司每年要組織百余場。通過技術課堂集中培訓、空中課堂推送視頻、田間地頭現場講解,煙技員手把手教煙農“中棵煙管理要控氮增鉀”“糧煙復合種植需預留機械通道”等生產技術。

在蔣李集鎮李士坊村天葉專業種植合作社,中耕滅茬培土機每分鐘行進50米,中耕滅茬培土一氣呵成。“以前中耕培土時,全家齊上陣,30 畝煙田得干10多天,現在用機器半天搞定,關鍵是干得更平整、更標准,煙株防病抗災能力更強。”煙農李明倫站在中耕后的田壟邊感慨道。

不遠處的智能烘烤工場裡,烘烤師李培杰正用手機APP 調試智能電烤房溫濕度:“以前靠經驗看火,稍有不慎就烤壞煙葉。現在有了智能烤房,烤出來的煙葉顏色、品質都特別好,每公斤能多賣好幾塊錢,還清潔環保省心。”據悉,目前建安區的煙葉全部採用智能電烤房烘烤,實現了品質效益雙提升。

鏈條延伸,產業惠農共同成長

為了讓糧煙產業紅利惠及更多鄉親,建安區煙草部門推動建設了11處煙葉育苗工場、112處煙葉烘烤場(點),同時,圍繞煙葉產業,培育2家專業合作社,發展起育苗、機耕、植保、採烤等配套的專業化生產技術服務。

在柏庄村糧煙復合種植示范煙田裡,植保隊員李秋香正熟練地放置蚜繭蜂開展煙蚜生物防治。“年輕人外出打工,俺年齡大了留在家裡,平時來煙田干活,每天和大伙嘮著嗑就能掙80塊錢,還能照顧一家老小。”李大姐說,像她這樣在天葉合作社務工的村民有100多人。

“現在,正是煙葉大田管理的關鍵時期,我們植保、機耕服務隊20余名隊員,正在為9個鄉鎮的萬余畝煙田提供服務。除了煙田,我們還把服務范圍拓展到周邊群眾的農作物生產,讓老鄉們種地更省心。”天葉合作社負責人李曉兵說。從田間管理到採摘烘烤,從技術服務到就業增收,2024年,合作社依托糧煙產業帶動當地群眾就業2500余人次,人均年收入達1.2萬元。

從麥浪金黃到煙田墨綠,建安區的“糧煙融合”不僅實現“一粒雙收”,更讓“麥香+煙韻”成為鄉村振興的鮮明底色。當機耕服務隊穿梭田野,當智能烤房烤出金黃煙葉,當留守老人捻動指尖希望……這片土地正用“葉”路生金的實踐,書寫著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時代答卷。(來源:許昌市煙草公司建安分公司 作者:張喜歌 趙 凱)

(責編:黃莎、徐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博物館銅鏡為何背面示人
  • 一杯春茶的含“金”量是多少?
  • 河南林州:上好“行走的大思政課”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