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南各地

鶴壁:超標准雨水通道暢通城市“血管”

2025年05月19日14:58 |
小字號

一場暴雨,曾讓城市內澇頻發,積水成患﹔如今,超標准雨水通道的建成投用,讓鶴壁徹底告別道路積水困境。5月9日,鶴壁市城市管理局工作人員揭秘:“當強降雨發生時,超過雨水管網過水能力的雨水可沿著這些通道就近排入周邊排澇河渠,進而減少地面徑流、減輕雨水管網壓力。”這些通道宛如城市防汛的“高速公路”,正為鶴壁筑起一道堅實的防洪屏障。

超標准雨水通道建設,是鶴壁探索提升區域排水能力、助力城市防汛體系整體升級的創新路徑和特色做法,自2022年投入使用以來,城區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為城市安全韌性提升提供了“鶴壁經驗”。

精准施策:靶向破除積水頑疾

“高水高排、低水低排”,這一理念貫穿鶴壁超標准雨水通道建設始終。城市規劃者們統籌地形條件與城市發展需求,按照道路走向,在易發生積水的點位精准布局,建成45處超標准雨水通道,巧妙地將城市低窪區域與主要河流相連,這些通道如同城市的“排水血管”,能將超出匯水范圍現狀管網排水能力以外的雨水,直接匯流排入水系,確保在超標准降雨時,通道設計容量也能從容應對。

興鶴大街與南海路交叉口、淇水關路與泰山路交叉口等曾是歷史積水“重災區”。如今,經過精准分析積水成因,依據道路坡度、管網負荷、周邊水系等要素,量身定制寬度3米至8米不等的超標准雨水通道。這一舉措成效顯著,路面積水退水時間從過去的1至2小時,大幅壓縮到0.5至1小時,真正實現了“地面徑流分散導排、管網壓力動態調控”。

智慧設計:平急轉換激活空間

秉持“節約+實用+景觀”原則,鶴壁在棉豐渠、天賚渠、二支渠等10條城區水系,精心設置45處總長5000余米的超標准雨水通道及配套附屬設施﹔在黃山路與九州路東南角等道路易積水點,新建總長約1178米的超標准雨水通道連通附近管道。這些通道有效截留道路上游雨水,使管網溢流風險大幅降低,排水效率顯著提升。

在建設過程中,以安全性和經濟性為前提,充分考慮現場環境與未來發展預留空間,利用自然地勢精准規劃排水路徑,既避免了過度建設造成的資源浪費,又無需新建地下雨水管網,即可依托自然地形構建生態化排水體系。相較於傳統地下管網工程,該方案可顯著降低建設成本,日常維護需求也大幅減少,真正體現了“小成本、大收益”的可持續理念。

沿途因地制宜設置的擋土牆、護坡座椅等設施展現出雙重智慧:晴天時,它們是市民散步休憩的景觀設施﹔雨季來臨時,又迅速化身為堅固的行洪通道,滿足暴雨重現期標准,將內澇風險壓縮到最低。

降成本、防災害、護生態,原本功能單一的防洪工程成為了城市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想不到平時看著不起眼的東西竟有這麼大的作用!”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居民李先生的感嘆,道出了許多市民的心聲。

系統治理:多級聯動筑牢防線

鶴壁創新構建“工程改造+井泵結合+民生防護”三位一體防汛體系,形成強大防汛合力。45處超標准雨水通道分布在淇水關路與泰山路、興鶴大街與南海路等與河道臨近處,打通了排澇“大動脈”﹔在珠江路與興鶴大街、華山路與九州路等積水點增設收水井,在淇濱區、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等地新建3座泵站,強化了排水“硬支撐”﹔在城市易澇區域推廣使用排水井安全警示籠,實現了“河渠貫通、管網互通、行洪暢通”的系統治理目標,有力保障了汛期城市道路通暢與市民出行安全。

“去年汛期,這些超標准雨水通道表現不錯!”市城市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超標准雨水通道不僅提升了城市排水管網能力,還進一步完善了城市功能。接下來,他們將密切關注通道運行狀況,持續優化各類排水設施,嚴格落實“123”和“321”防汛工作機制,扎實做好防汛備汛各項工作,為城市安全度汛保駕護航。(來源:鶴壁市委宣傳部 作者:肖莉萍 郭濤)

(責編:黃莎、徐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百年首次!36片甲骨回安陽“探親”
  • 南陽:讓千年藥香飄向世界
  • 跟記者體驗一場麥田裡的國家非遺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