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澠池:“一心”找回“走失”的產業

產業“走失”了,還能再“找回”嗎?
初夏時節,在地處山區的河南省澠池縣陳村鄉一心村,有人給煙苗破膜封土,有人正在中耕除草……在這片許久處於“隱性撂荒”土地上,又煥發出煙葉產業復興的生機。
地頭,今年49歲的劉成周,正忙著朝儲水罐裡存水,“這些天,抗旱保苗最重要,備足儲備水,才能打好抗旱保收仗。”提起返鄉種煙,劉成周語氣堅定,“不走啦!好好種煙,穩穩賺錢,比在外打工強多了。”
山區耕田務農費力,在2006年前后幾年,一心村大多數青壯年勞力不願再繼續“吃”種田的苦,把新家安在相距老村50余公裡的縣城附近。像劉成周一樣的年輕人,他們跑運輸、上工地、打零工……過著“半城半鄉”的生活。
走出大山后,村裡的煙葉產業是啥樣子?曾經幾乎戶戶種煙、“以質取勝”的植煙大村,到2021年種煙戶僅剩3戶、面積85畝。
十幾年從事的行業與種煙不沾邊,為何要返鄉“重操舊業”呢?
“在外打工真的是越來越難了!若繼續下去,飯碗可能都保不住。”劉成周說,“一心村自然生態好,烤出的煙葉金燦燦的,再加上有種煙的底子,返鄉種煙不失為一條出路。”
一心村地處深山區,多山的地貌帶來了地塊破碎、交通不便、費時費工等不利因素。但換個角度,崇山峻嶺折疊了地表空間,形成了氣候多樣、植被豐富、光照充足的生態環境,良好的環境基因賦能農作物品質優良,產出的煙葉品質在煙區數一數二。
2022年,當劉成周和村裡3個搬遷戶決定返鄉種煙時,卻犯了嘀咕:老烤房廢棄了,烤煙咋辦?煙葉種植合同能給辦理嗎?現在生產技術是啥樣?畢竟十幾年沒有摸過鋤頭……顧慮很現實。
產業“走失”了,還能再“找回”嗎?
——一套合同申請程序很快走完。三門峽市煙草公司澠池縣分公司在謀劃產業布局的同時,積極回應群眾訴求,科學調配合同計劃,解決群眾“想種煙,沒合同”的問題,“拿到合同,就如同拿到了種植煙葉的‘通行証’!”眼前的劉成周,一臉笑意。
——政府大力支持。爭取到縣財政鄉村振興銜接資金,在一心村建起10座智能化電烤房,解決了返鄉村民“想種煙、沒烤房”的問題。同時,縣農業部門還針對一心村農田實施小變大、短變長、坡變平等宜機化改造,現在農機作業條件明顯改善,較以前種地省心省力多了。
——提供“保姆式”技術指導。陳村煙站針對一心村路途遙遠、交通不便等實際情況,在生產各個環節,煙技員堅持把技術培訓放在田間地頭,親自做示范,一對一講解,手把手指導,確保新農戶靠技術“生錢”、端穩“產業飯”。
“當初的顧慮顯然是多余的,他們是一心一意幫助我們搞生產,發展煙葉產業,再無后顧之憂。”劉成周感慨地說。
種煙變輕鬆了,賺錢也穩了,心裡踏實了,土地資源價值也高了,這是一心村村民的真實感受。
翻過一個山頭,在一塊煙田,一窩一苗搭建的“小戶型”格外顯眼,“一窩不少,一苗不缺,返苗期還快。這玩意兒,服!”種煙“老把式”崔成軍蹲在地裡,眉梢間盡是笑意。
崔成軍是守住老村種煙的3戶之一,這片杯罩移栽技術“試驗田”,他每天都在留心觀察煙苗生長變化,希望乘著產業技術革新的東風,家庭收入再漲一波。
崔成軍介紹說,煙苗採用杯罩移栽,不僅解決了地膜白色污染和造成土壤板結的問題,關鍵杯罩還能夠有效防蚜避蚜,實現了“少打藥”到“不打藥”的轉變。“老鄉們說了,明年也想搞杯罩移栽呢!”
執“綠色”之筆,繪生態新卷。三門峽市煙草公司澠池縣分公司在去年開展杯罩移栽試點的基礎上,今年進一步擴大覆蓋面,旨在厚植生態環境優勢,厚實生產綠色家底,增強煙區高質量發展后勁。
“走失”的產業,又“找回”來了!4年來,一心村煙葉產業從3戶到15戶,從85畝到今年的500余畝,“金葉子”正在這片“共同富裕”的土地上扎根生長……(來源:河南省煙草公司三門峽市公司 作者:席新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