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城縣:科技賦能油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油茶果長勢喜人。洪蘭 攝
5月14日,走進商城縣雙椿鋪鎮梅山油茶基地,連綿起伏的山丘上油茶樹層疊如浪,千余畝油茶樹長勢喜人,基地內的“水肥一體化”設施噴頭正在進行旋轉噴水灌溉作業。
“俺們基地已安裝灌溉噴頭1635個,鋪設灌溉管1.6萬米。”梅嶺農業負責人程宏國介紹道。“以前每畝灌溉施肥的成本得150元,現在隻需要付抽水電費,成本大大的降低啦。預計今年油茶每畝可產青皮果1500斤,按照一斤1.4元算,一年收入幾十萬不成問題。”
近年來,商城縣把油茶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來抓。2024年初,該縣創新引入“水肥一體化”管理技術,在200畝油茶基地開展試點,同步推廣3000畝“生物菌肥”施肥技術,有效破解了極端天氣影響和人工成本高等難題,為油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科技動能。
商城縣地處北緯31度油茶黃金種植帶,截至2024年,全縣油茶種植面積已達到45.18萬畝,過去五年累計新造林 22.68萬畝,低產林改造16.15萬畝,形成了南擴北進、全域發展的產業格局。然而,長期以來,干旱缺水、施肥效率低等問題制約著油茶產量提升。2023年夏季的持續高溫,曾導致部分基地油茶減產15%以上。
“傳統灌溉施肥靠天吃飯,遇到旱情只能靠人工,成本高、效果差。”該縣林業局副局長樂俊鋒坦言,破解灌溉施肥難題成為產業升級的關鍵。
據了解,“水肥一體化”技術通過鋪設滴灌管網,將水和肥料精准輸送到油茶樹根部,實現“按需供給”。數據顯示,試點區域節水率達40%,化肥用量減少30%,油茶新梢生長量同比增加25%。
“以前澆一遍水需要3天,現在打開閥門就能自動灌溉,省時省力還省錢。”觀廟鎮大石橋油茶基地的種植戶朱大龍指著山間的管網系統介紹道,這套系統還能根據土壤墒情自動啟停,有效應對干旱天氣。
在推廣“水肥一體化”的同時,商城縣還同步推進“生物菌肥”技術,針對傳統化肥施用導致的土壤板結、人工成本高等問題,引進復合微生物菌肥,通過微生物分解作用提高養分利用率,減少施肥頻次。
“過去每畝施肥需要6個勞動力,現在用無人機進行高空噴洒施肥,2個人就能搞定,而且肥效更長。”該縣林科所負責人陳大志算了一筆賬,生物菌肥不僅降低了60%的人工成本,還能改善土壤結構,減少病虫害發生。
俯瞰雙椿鋪鎮梅山油茶基地。洪蘭 攝
科技賦能背后是全鏈條的政策支撐。商城縣強化優質品種撫育,與信陽師范大學等高校合作,在縣林科所建立了河南省油茶生物學與高值化利用國際聯合實驗室。以建設油茶種質資源庫為抓手,近5年來,累計投入科研資金200余萬元,引進油茶種質資源資源177個,新建採穗圃200余畝,培養並聘用油茶鄉土專家20名,開展油茶產業技術技能培訓茶農3000余人次。此外,在重點基地建設上,整合發改、水利、農業農村等部門資金,配套建設灌溉管網、生產道路、電力及停車、公廁、綠化等配套設施。
從“靠天收”到“科技種”,商城縣的實踐印証了油茶產業的提質密碼。隨著“水肥一體化”等新技術的推廣,這片“鐵杆庄稼”正煥發新的生機,不僅筑牢了大別山生態屏障,更成為老區群眾的“致富樹”。據悉,截至目前,商城縣已建成萬畝以上油茶基地6個、百畝以上油茶基地460個,全縣茶油產量3100噸,年產值達7.8億元,一幅“產業興、生態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在豫南大地徐徐展開。
“今年作為信陽市油茶產業三年行動收官之年,我縣將擴大‘水肥一體化’技術應用面積至3萬畝,同步推進3萬 畝林下種養殖基地建設,實現‘科技+產業+生態’深度融合,讓油茶產業從單一的‘賣茶油’向‘賣生態、賣技術、賣文旅’多元發展轉型。”商城縣林業局局長王善烽表示。(來源:商城縣委宣傳部 作者 洪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