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蘇文化潤基層郟縣譜寫傳承新篇章

4月3日,筆者走進河南郟縣茨芭鎮東坡小學,清脆的童聲從教室傳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吟誦聲此起彼伏。教室裡,“三蘇”畫像栩栩如生,窗邊陳列著學生自制的東坡詩詞書簽,精巧的工藝與文化內涵相得益彰。
“學校自1958年建校起就以‘東坡’命名,《我愛蘇東坡》作為校歌,背誦三蘇經典詩詞被納入校規。”校長王廣欽介紹道,這種文化傳承已延續67年,甚至村裡不識字的老人也能隨口吟誦東坡詩句。這所鄉村小學的文化實踐,正是郟縣推動三蘇文化扎根基層的生動寫照。
郟縣與三蘇的淵源可追溯至北宋,蘇軾卒后葬於茨芭鎮小峨眉山,其弟蘇轍、父蘇洵衣冠塚相伴左右,形成“三蘇墳”這一重要文化地標。近年來,郟縣秉持“保護為基、傳承為魂、創新為用”的理念,通過政府主導、校企聯動、全民參與的模式,讓沉睡千年的三蘇文化真正“活”起來,既融入百姓生活,又賦能縣域發展。
在傳承體系構建方面,郟縣將三蘇文化確立為縣域發展核心IP。東坡大道、三蘇汝河大橋等城市地標星羅棋布,該縣連續三屆全國蘇軾學術研討會、兩屆中國三蘇文化詩詞大會在此舉辦,2023年成功加入“東坡文化節”城市聯盟,文化影響力輻射全國。三蘇園景區年接待游客突破10萬人次,春節期間單日客流屢創新高。
文化遺產保護方面,郟縣構建起“規劃+工程+活化”的保護體系,編制《三蘇祠和墓保護總體規劃》,實施文物本體維修、“三防”工程及白蟻防治項目﹔投入資金近4000萬元完善配套設施,新建東坡碑林、三蘇紀念館等主題景觀﹔爭取專項債券9000萬元推進景區綜合提升項目。創新打造“三蘇廉潔文化教育基地”,將蘇軾“功廢於貪、行成於廉”等廉政思想融入教育實踐,年均吸引數千名學生參與研學。
在“文化”+戰略驅動下,特色產業蓬勃興起。長橋鎮東坡餅家將非遺技藝轉化為生產力,開發四大系列7個品種的東坡餅產品,遠銷日本、迪拜等地,年產值突破50萬元。該縣依托蘇軾“美食家”形象,開發東坡酒、東坡茶等20余種文創產品,帶動就業超千人。“東坡文化主題旅游線路”串聯縣域文旅資源,打造的“郟鄉有禮”文創品牌涵蓋10大系列350余種產品,形成“吃住行游購娛”全產業鏈。作為河南省首家三蘇主題城市書房的“東坡書苑”尤為矚目。這座宋代美學空間融合蘇體書法、竹編藝術等元素,設置詩詞角、宋式體驗區等功能區,年接待讀者超3萬人次。
在基層治理方面,郟縣創新開展“三蘇文化浸潤工程”,構建起“一核三翼”的工作模式,實現文化與治理深度融合。該縣以茨芭鎮、廣闊天地鄉等5個重點鄉鎮為核心,連片打造“東坡文化示范社區”傳承帶,建設配備數字文化屏、詩詞互動牆的“三蘇文化驛站”,形成覆蓋城鄉的“15分鐘文化服務圈”。創新“三蘇文化+新時代文明實踐”模式,大力開展送戲下鄉、詩詞廣場舞等特色文化活動200余場。同時,該縣將三蘇文化民本思想、家風家訓思想運用到基層治理中,修訂村規民約、倡導孝老愛親等價值觀,通過居民茶話會、紅色議事會等形式,引導居民協商解決問題,形成“民事民議、民事民辦”的自治格局。
“我們將統籌推進文化事業與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構建‘保護-傳承-創新-轉化’全鏈條體系。”郟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副縣長楊洪峰表示,未來將持續深化三蘇文化內涵挖掘,打造新時代文化自信的“郟縣樣本”,讓三蘇文化成為人民群眾的精神滋養與文化標識。(來源:郟縣縣委宣傳部 作者:杜冠甲 李繁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