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診預交金取消 住院預交金降低
“信用就醫”之路還遠嗎(記者觀察)

3月31日起,公立醫療機構全面停止收取門診預交金﹔6月30日起,醫保患者住院預交金額度降至同病種同保障類別個人自付平均水平……4月3日,記者從省衛生健康委了解到,隨著一系列政策的出台,預交金制度正逐步退隱。
那麼,這一制度的退隱會帶來哪些就醫改變?“信用就醫”制度是否會得到推廣?記者深入河南省內多家醫院,實地探訪。
門診預交金退場
4月3日上午,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東院區,挂號、退號、收費與退費的窗口前,排隊的人不多。一番詢問后,記者並未發現前來退就診卡預交金的患者。
“我們醫院自2018年起就已支持線上支付功能,所以使用門診預交金這一功能的很少。”該院門診辦一名工作人員說。
當天下午,在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門診大廳內,記者遇到了前來退預交金的劉女士。“我是前幾天看到他們醫院發通知,才想起來孩子這張卡上還有一點錢。”劉女士說。
最近一個多月,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等醫院陸續在官方微信公眾號上發出通告,提醒患者盡快退門診預交金。此前,洛陽市、安陽市等省轄市的市級醫院已陸續發布公告,實施取消門診預交金的政策。
“以前,就診卡內的預交金可以用作后續檢查、取藥等費用,減少了患者在門診停留的時間。最近幾年,隨著微信、支付寶等線上支付方式的推行,很多醫院都不再使用門診預交金。”省衛生健康委相關負責人說,此次為全國公立醫療機構全面取消並限時清退患者已繳納的門診預交金,“要求各公立醫療機構今年12月31日前完成存量門診預交金的資金清算、退款。”
住院預交金瘦身
門診預交金取消的同時,住院預交金也迎來了變革。
3月28日,省衛生健康委印發《關於進一步規范公立醫療機構預交金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2025年6月30日起,醫保患者住院預交金額度降至同病種同保障類別個人自付平均水平。
舉個例子,假如兒童肺炎住院5天,平均花費為4000元,居民醫保約報銷2000元,自付約2000元,那麼,預交金就確定為2000元。
此外,我省還要求,醫療機構還要對常見病種預交金收取額度進行公示,接受公眾監督。
在業內人士看來,預交金調整看似“小事”,背后有著多個部門、多個機構的“流程再造”。比如,門診預交金的取消,是因為“診間支付”模式的推行。
“診間支付”指的是醫生開完醫囑后,患者掃描處方單上的二維碼即可實現醫保、自費支付等多種支付方式收費,一方面節省了患者來回排隊的麻煩,提高了就診效率,另一方面不用預交押金,花多少用多少交多少,減輕患者負擔。
2023年,省衛生健康委推出“便民就醫少跑腿”七項措施,包括推行診間支付服務、推行病區結算服務等。
截至目前,全省585家醫院可提供診間支付服務,377家醫院能開展病區結算服務。
“信用就醫”逐步探路
門診預交金已經取消,下一步,住院預交金是否也能取消?
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在我省多個城市,早在十幾年前,有不少醫院對困難群眾推行了“先住院后付費”免押金模式。
比如,洛陽市中心醫院從2012年年底開始推行該模式,僅僅2024年一年,就有4000多名洛陽市困難群眾、近300名異地就醫困難群眾享用了該模式。
像洛陽市中心醫院一樣,目前,全省有1233家醫療機構針對困難群眾推行了“先住院后付費”模式。此外,部分基層醫療機構,比如鄉鎮衛生院還將這種模式惠及到全部患者。
省衛生健康委相關負責人說,下一步,我省將鼓勵有條件的公立醫療機構,結合個人征信體系等信用工具,逐步探索面向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的就診患者實行“先診療后付費”便民方式和信用就醫結算方式。
記者手記
從“現金支付”到“手機支付”,從“先付費再看病”到“先看病再付費”,醫療支付的每一次變化,都見証著百姓就醫體驗的提升。預交金制度的退隱,不僅是技術的勝利,更是“以患者為中心”理念的回歸。隨著醫療改革的深入和技術的進步,我們可以期待看病流程的進一步優化,讓群眾享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提升就醫體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