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路深!警惕這五類非法金融中介“陷阱”

人民網鄭州3月13日電 (楊曉娜)“洗白征信”“低息免費”“輕鬆助貸”“專業催收”……隨著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一些非法金融中介悄然“活躍”在我們身邊。“3·15”即將來臨,河南金融監管局發布防范非法金融中介典型案例,通過五個案例解析,帶您揭穿非法金融中介“真面目”,幫助廣大金融消費者精准識別非法金融中介風險。
警惕一:非法代理退保,“朋友”攜款失聯
謝女士在某保險公司購買了30萬保額的重疾保險。2024年5月,其“朋友”稱謝女士患重疾概率低,支付部分手續費就能利用“技術手段”實現全額退保。謝女士自覺年輕健康,便同意由其“朋友”進行“技術維權”,多次投訴保險公司要求退保。雖保險公司多次勸阻退保損失,其仍執意退保。兩周后,謝女士確診甲狀腺惡性腫瘤,面對巨額醫療費追悔莫及時,“朋友”已攜款失聯。
保險本質是風險保障,但非法中介以牟利為目的誘導消費者退保,隱瞞退保后將喪失保障、再投保可能面臨保費上漲、拒保等風險,嚴重損害消費者權益。
警惕二:“代理維權”,錢財和信用“兩頭空”
吳某因信用卡還款困難,輕信中介張某“全額退息”承諾,支付6000元代理費。張某偽造“貧困証明”申請協商還款,因使用虛假公章被銀行識破並報警。張某被捕,吳某不僅損失代理費,還因逾期還款留下征信污點,陷入“人財兩失”困境。
非法中介以“代理維權”為名,通過虛假廣告、偽造材料等手段騙取代理費,誘導消費者放棄合法維權途徑。消費者應提高警惕,優先與金融機構協商,或通過調解、訴訟等正規渠道解決糾紛,切勿輕信中介虛假承諾,避免財產與信用雙重損失。
警惕三:珍愛信用記錄 遠離“虛假征信修復”騙局
張某因貸款逾期產生征信不良記錄,多次找到銀行要求刪除征信不良記錄未果,便在網上找到一家“征信修復”機構,並按要求將3000元定金、自己實名辦理的手機電話卡和銀行卡交給這家機構,約定事成之后再付余款3000元。一個月后,該機構告訴張某征信不良記錄已成功修復,要求張某付清全部余款。張某隨即將事先承諾的余款轉給了該機構。當張某查詢個人信用報告后,發現不良記錄根本沒有“修復”,於是找“征信修復”機構討要說法,才發現對方已經把自己拉黑。
近年部分消費者因征信逾期影響業務辦理,輕信短視頻平台“征信修復”虛假宣傳,委托非法中介通過偽造投訴材料等手段試圖修改征信,不僅造成經濟損失且面臨個人信息泄露和法律風險。
警惕四:不正當“反催收” 警惕非法金融代理
李某因信用卡欠款5萬余元被銀行多次催收,輕信“反催收”公司承諾停止催收並減免息費,支付1000元定金並切斷與銀行聯系。后銀行發現中介偽造材料投訴,拒絕訴求,李某聯系中介時已被拉黑,面臨資金與溝通雙重損失。
非法中介以“減免債務”為名,誘導消費者偽造困難証明、失聯逃避催收,甚至套取個人信息倒賣牟利。消費者不僅無法減免債務,還可能因提供虛假材料擔責,更易陷入信息泄露與二次詐騙風險。債務問題應主動與銀行協商或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勿信非法代理。
警惕五:“零首付”購房有套路,擦亮眼!
王女士被“零首付購房”廣告吸引,中介墊付50萬元首付並虛增房價至200萬元,助其貸款160萬元。王女士支付3萬元手續費並承擔虛增稅費,后因無力還貸逾期,銀行發現材料造假提起訴訟,王女士面臨房產拍賣及騙取貸款罪的法律風險。
“零首付”購房實為非法中介套路,通過墊資、虛增房價等手段誘導消費者,增加手續費、稅費等負擔。一旦金融機構發現首付來源或材料造假,將拒絕貸款或提前收回,消費者面臨“房財兩空”甚至法律追責。購房應選擇正規渠道,警惕虛假宣傳。
提醒:這些風險防范須留意
警惕信息泄露,勿向非法中介提供身份証、銀行卡等敏感信息,防止被倒賣或用於非法借貸。若遇信息或財產侵害,立即報警。
識破虛假宣傳,對“退費”“征信洗白”等夸大廣告保持警惕,勿信偽造的成功案例,拒絕支付所謂“服務費”。
認清詐騙套路,拒絕偽造材料、偽造公章等違法行為,警惕中介收取定金后失聯,避免陷入法律糾紛。
選擇合法維權,與金融機構發生爭議時,優先協商或通過調解組織、司法訴訟等正規途徑解決,可撥打12378投訴熱線尋求幫助,切勿依賴非法中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