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代表委員履職故事

王杜娟代表:以“新”應變 助力高端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人民網記者 肖懿木
2025年03月03日10:20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近年來,王杜娟(中)和同事一起突破多項關鍵核心技術。受訪者供圖

王杜娟(中)和同事在工作中。受訪者供圖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我國已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科技創新‘關鍵變量’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3月1日,記者見到了剛從生產一線調研回來的全國人大代表、中鐵高新工業總工程師王杜娟。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作為國之重器,盾構機涉及地質、機械、力學、電氣、控制、測量等多學科技術,是衡量一個國家地下施工裝備制造水平的重要標志。

過去一年,王杜娟聚焦“國之大者”,積極履職盡責。“隻有深入了解行業現狀,才能更准確地把握發展方向,為推動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王杜娟深入科研一線,與同行專家積極交流,探索裝備制造業的技術創新與轉型升級路徑﹔廣泛參加各類調研,了解企業的實際需求和發展瓶頸,為提出更具針對性的建議積累大量第一手資料。

“履職以來,我的建議主要涉及基礎研究、行業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都是在調研過程中發現的問題。”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王杜娟提出了《關於加強專利保護,促進專利維權》的建議,被列為全國人大重點督辦建議。

王杜娟認為,當前知識產權領域面臨的主要難題包括維權難和轉化難,建議在知識產權案件的實際審判中靈活分配舉証責任,縮短專利侵權案件審理周期,以降低維權的時間成本和市場損失,從而激勵企業創新和維權。

去年8月,王杜娟參加國家知識產權局組成的調研組,赴山東開展專題調研,搜集並分析了地方政府、企業、高校及科研機構等方面的寶貴意見與建議,並提出可行的經驗做法,推動了知識產權轉化收益分配制度的改革進程。

同樣在走訪中,工程機械行業的一個“老大難”問題引起王杜娟的關注。“許多老舊設備仍在運轉,推動老設備淘汰困難重重。新設備需求端疲軟,產量就上不去,會影響整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對此,王杜娟提出“推動工程機械行業老舊設備淘汰退出”的建議,為工業和信息化部推進工業領域大規模設備更新、推動數字化智能化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等工程,提供了有益的思考與建議。令她欣喜的是,建議提出后不久就獲得了工信部的回復。“他們打來了電話,表示願意對推動老舊設備逐漸退出提供全力支持。”

在認真履行職責的同時,王杜娟積極引領團隊致力於科技創新,在聚焦前沿技術探索、優化創新體系構建、促進科技成果應用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因為各地施工土層、埋深、沉降等條件不同,沒有一台盾構機能包打天下,每台盾構機都需要量身定制。”王杜娟感慨,“攻下一座山,你會發現前面還有座更高的山。”

復雜的地質環境是挑戰,也是最好的試驗場。2024年4月,團隊為穿越長江量身定制的直徑15.4米泥水平衡盾構機“領航號”順利始發,該設備是世界獨頭掘進距離最長、直徑最大、穿越長江水下最深的高鐵隧道盾構機。團隊研制的全球首套千噸級多模式新能源智能化架運裝備,首次將新能源技術應用於架橋機,燃油消耗可節省40%……2024年,王杜娟所在的盾構創新研發團隊被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卓越工程師團隊”榮譽稱號。

每一次突破都意味著搶佔新的技術制高點。“現在我們的‘打洞’技術更先進了,不僅能橫著‘啃’更硬的骨頭,還能豎著打、斜著打、拐彎打。”王杜娟說,看似只是一個小小的轉彎,其背后是工程裝備領域的變革式創新,“這也是中國高端制造業屹立於世界舞台的最大底氣。”

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是科技創新,怎樣更有效地推動創新?今年全國兩會,王杜娟繼續圍繞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一方面,希望加大職業教育支持力度,多舉措培育產業工人隊伍,為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筑牢人才根基。另一方面,希望有關部門在加強傳統制造企業數字化轉型頂層設計、深化AI技術融合應用、加大前沿技術布局等方面有更實舉措。”

(責編:霍亞平、徐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