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新春走基層|張建民父子的別樣“販菜經”

時岩
2025年01月28日16:14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張建民父子。人民網記者 時岩攝

張建民父子。人民網記者 時岩攝

“最近氣候,秋葵存儲溫度要在0到8度,低了容易凍傷,高了容易腐爛。” 臘月二十七,記者到中部地區最大的農產品批發交易樞紐——萬邦國際農產品物流城探訪,一家蔬菜攤位前,老板張建民正給兒子講蔬菜存儲“秘訣”。

不同菜品,存放溫度差異多嗎?“當然了。菜摘下來並不是立即死亡,而是在不同狀態下,有不同的生命存續狀態和時常。什麼樣的菜品,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採摘,採摘下來怎麼運輸,存儲需要什麼溫度,每步都做好,才能保証各種蔬菜的賣相、口感和存儲時間,達到最佳。”見記者好奇,老張“秘訣”張口就來。

張建民1974年出生於鄭州中牟白沙鎮,不到20歲就開始販菜。從緯五路、大學路等路邊市場當商販,輾轉長治、武漢、廣州等地“接菜”,再到鄭州關虎屯,陳寨、毛庄、劉庄做蔬菜批發,他不斷積累經驗,磨練對市場洞察力。2016年,他將批發攤搬進入萬邦,事業迎來重大轉折。“那一年,我從個體戶開始轉型做公司,開始考慮合伙種地、投資冷庫,構建我的農產品經營版圖。”

靠著多年總結的冷鮮蔬菜生產、物流、存儲“秘訣”,2019年,張建民以“南菜北運”為方向,成立鄭州欣鮮農產品有限公司,扎根萬邦國際農產品物流城,成為園區冷鮮蔬菜批發的頭部企業之一。

張建民父子在交流心得。人民網記者 時岩攝

張建民父子在交流心得。人民網記者 時岩攝

張建民帶記者參觀,產品琳琅滿目:有美人椒、茭白、荷蘭豆、大芥蘭、秋葵、絲瓜尖等,家常蔬菜和特色菜品都有,旁邊還有4座小冷庫,適時對每種菜品進行溫控。

“這是看得見的,還有看不見的呢。”老張手比劃著形容,公司採用訂單農業模式,分別在海南樂東、福建龍海、開封尉氏等建立合作基地,在山東建立冷庫,為產品的儲存和周轉提供了有力支持。

“開公司,就是攤位多了,進貨渠道廣了?”老張忙擺手,“那都是表面,我販菜,真正靠的是技術。”

靠的哪些技術?張建民介紹,販菜,要從採摘蔬菜就開始規劃。比如,秋葵採摘要嚴格遵循當地氣候條件,露水多、潮濕時就晚點摘,干燥氣候就早點摘,當地氣溫低於8度容易凍傷,超過25度運輸存儲時容易發熱,通常要求在凌晨五點半到六點開始採摘,九點半前採摘完畢,兩個小時內完成打包。運達時,八點前要入庫,才能保証新鮮、口感和賣相。

“絲瓜尖要下午採摘,上午不能採。因為上午空氣含水量大,容易腐爛。辣椒、茄子等除了受時間和空氣濕度影響,還要注意霧天不採,否則打包后容易腐爛。”張建民用眼色示意,讓兒子張恆接著講,“產品運輸要採用冷藏車和空運結合的方式,空運佔比約百分之十。既要優化運輸結構降低成本,也要根據菜品保証產品質量。空運價格是冷藏車三倍,但該用還要用。”

工人在打包蔬菜。人民網記者 時岩攝

工人在打包蔬菜。人民網記者 時岩攝

把“秘訣”交給兒子,自己要去放心養老嗎?“那可不是。俺爸理想大著呢!”張恆笑著介紹,兩年前自己被召回公司,被父親看中的,是自己做銷售和售后的專長。“說是做銷售,其實是做售后。開始,有人說菜販子越過菜販子做售后可笑,可最終我們贏了口碑,業績增長了百分之十。”

張恆說,自己打小跟爸爸到菜地聽蔬菜生長聲音,非常贊同他對蔬菜採摘、運輸和存儲的知識,也熱愛上了這份事業。“未來,老爸要將業務拓展到網上,我會繼續做好產品維持,提升售后服務、關注員工福利,深化對農產品的認識,爭取為消費者帶來更多優質、新鮮的農產品。”

(責編:霍亞平、徐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