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中期小雙橋先民吃啥肉?牛肉豬肉為主,已實現自給自足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趙安苒作了題為《2019年度鄭州小雙橋遺址發掘出土動物骨骼研究》的報告。人民網記者 肖懿木攝
人民網鄭州10月24日電(記者肖懿木)“小雙橋遺址出土的家豬應為當地先民本地飼養和消費,主要是用來吃,並且自給自足。”近日,在鄭州舉行的2024中國動植物考古學大會上,來自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趙安苒對商代中期小雙橋先民肉食消費情況進行分析探討。
小雙橋遺址是一處重要的商代遺址,位於河南省鄭州市高新區小雙橋村西南,面積約144萬平方米。遺址主體的年代為商代中期,和鄭州商城的繁榮期相接,許多學者認為,小雙橋遺址即仲丁所遷的隞都所在地。
2019年,為確認小雙橋遺址各個區域的文化堆積和特點,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繼續對遺址進行鑽探和發掘,涉及八個探方,共出土動物遺存926件,其中可鑒定標本825件,鑒定率為85.5%。
趙安苒在以“2019年年度鄭州小雙橋遺址發掘出土動物骨骼研究”為題的報告中介紹,小雙橋遺址2019年出土動物種屬包括豬、黃牛、綿羊、狗、兔、狍子、中型鹿、鼠科、鯉魚、鱖魚等。家畜中,豬、牛、羊、狗出土的骨骼種類較為齊全,幾乎各個部位的骨骼均有出土,從側面印証了它們是居民在當地飼養的。“小雙橋遺址發掘出土的家豬應為當地先民本地飼養和消費,主要是用來吃,並且自給自足,並非外部供應。從家豬的牙齒萌出與磨蝕情況分析來看,大部分家豬死亡年齡在9-14個月和18-24個月,正好是家豬最佳產肉年齡。”
從肉食消費情況分析來看,小雙橋先民獲取肉食的主要來源是牛和豬,二者提供的肉量遠高於其他哺乳動物,另一個重要的肉食來源為各種鹿科動物。
此外,小雙橋遺址還出土了5件用牛肩胛骨制成的卜骨,均有削切、鑽鑿、燒灼的痕跡。這些發現不僅展示了小雙橋遺址白家庄期的動物群落面貌,深化了對中商時期動物考古學研究的認知,還為研究當時居民的生業模式與經濟活動提供了寶貴資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