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系列新聞發布會之四 

黃河何以從險在河南到歲歲安瀾(新聞發布廳)

趙一帆
2024年10月18日08:25 | 來源:河南日報
小字號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安瀾是中華兒女的千年期盼。10月16日,在河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系列新聞發布會第四場上,河南黃河河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楊旭臨自豪地發布黃河安瀾的“成績單”:新中國成立至今,黃河實現伏秋大汛不決口,“地上懸河”不抬高,連續25年不斷流……黃河,正在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筑牢根基治黃河

  萬裡黃河,險在河南。

  黃河素有“銅頭鐵尾豆腐腰”之稱,河南黃河大部分處於“豆腐腰”河段,具有不同於其他江河及黃河其他河段的突出特點,是千年治黃的主戰場,也是新時代黃河保護治理的核心區。

  黃河河南段懸差最大、形勢最險。河床平均高出背河地面4—6米。河道寬淺散亂,灘區面積最大、人口最多。從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中,黃河下游決口1593次,大改道26次,其中三分之二的決口和20次大改道發生在河南。因此,黃河治理,要在河南。

  “不斷完善防洪工程體系,河南黃河目前已建成集‘防洪保障線、搶險交通線、生態景觀線’於一體的501公裡標准化堤防體系,全部達到防御花園口22000立方米每秒洪水的設防標准﹔累計新續建河道整治工程53處﹔改建加固險工、控導、防護壩45處,有效控制了游蕩性河勢。”河南黃河河務局總規劃師李東陽說。

  前瞻、及時、准確的雨水情信息,是做好洪水災害防御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楊旭臨介紹:“我們正在不斷加快河南黃河流域雨水情監測預報‘三道防線’建設,對雲中雨進行預估,對落地雨進行評估,對洪水演進進行監測預報,提高洪水監測預報的精准度和時效性,在洪水防御中贏得先機。”

  調水調沙保安瀾

  九曲黃河萬裡沙,治黃難,難在治沙。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黃河下游來水偏少,水沙關系失調加劇,有近四分之一的泥沙淤積在下游河道。

  調水調沙,就是保障黃河長久安瀾的“牛鼻子”,而小浪底水利樞紐正是目前水沙調控體系中的關鍵一環。

  “2002年以來,黃委在大量科學研究和試驗的基礎上,組織開展了3次調水調沙試驗和26次調水調沙生產運行,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河南黃河河務局水旱災害防御處處長劉紅衛說,截至2024年汛前,黃河下游河道累計沖刷泥沙21.6億立方米,主河槽平均下切3.1米,過流能力提升至5000立方米每秒左右,河道行洪能力顯著改善﹔小浪底水庫累計排沙29.2億噸,減少了水庫淤積,延長了水庫攔沙使用時間。

  今年7月,黃河古賢水利樞紐工程正式開工建設,工程建成后,與小浪底等水庫聯合運用,將進一步增強黃河水沙調控和水資源調蓄能力。未來,隨著黃河黑山峽等控制性骨干工程開工建設,黃河水沙調控體系將更加完善,為全力保障黃河安瀾發揮重要作用。

  “數智”賦能強防汛

  在第三屆亞洲國際水周上,一顆來自中國的“智能石頭”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並被水利部列為水利技術示范項目,向全國推廣。

  這顆“智能石頭”不一般,它外觀像石頭,實則是傳感器,能夠對河道工程根石、坦石的晃動、移位、走失等情況進行實時感知,實現對河道工程險情全天候實時監測預警。

  這樣的“耳聰目明”在黃河流域河南段不足為奇。發布會上,劉紅衛向公眾介紹,河南正大力推進數字孿生黃河建設,不斷提升防汛決策支撐能力。

  建設成河南黃河“四預”一體化平台、河南黃河智慧管理系統,並結合自主研發的“智能石頭”“智能測艇”“河道巡查預警機”等現代化設備,實現險情“預警、核實、上報、處置、評價”線上閉環管理……“河南已開啟‘掌上巡河’時代。”劉紅衛說。

(責編:辛靜、楊曉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黃河鄭州段未雨綢繆防大汛
  • 奧運級弓箭河南智造
  • 鄭州:愛心暑假班 家長放心孩子開心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