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話豐收 同享喜悅(深度觀察·喜迎中國農民豐收節特別報道)
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瑞昌
“年年喜豐收,是咱農民的心願”
本報記者 鄧劍洋
金秋九月,豐收時節。水稻卷起千層浪,淡淡稻香扑鼻來。黑龍江省肇東市澇洲鎮稻香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瑞昌手扶稻穗,仔細查看水稻成熟度。
頭戴草帽、雙腳踩泥、面龐黝黑……今年55歲的王瑞昌保留著每天去田裡的習慣,“不去看看,放心不下田裡的‘金稻子’。”務農30多年,王瑞昌是村裡種糧的“老把式”,種出的大米不僅口感好,而且香氣扑鼻。看著田裡已經進入成熟期的水稻,王瑞昌微笑著說:“這些稻子大部分已經被預訂出去了,預計今年又能順利地豐收到手。”
好稻子離不開好種子。經過多年探索,今年王瑞昌選取“龍稻18”“五優稻4號”“龍稻16”等優質品種進行綠色種植,提升大米品質,這也是他家稻米還沒收就被預訂的關鍵。近年來,他積極推動合作社與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合作,培育優質水稻新品種。今年以來,王瑞昌已對30多個水稻新品種進行了栽培試驗。“用上好種子,種出好糧食,年年喜豐收,是咱農民的心願。”王瑞昌說。
良種落地,良法增效。經過實踐,王瑞昌探索出“有機肥+酒糟+豆餅+米糠”的施肥模式,提高了土壤肥力,同時也能讓產出的稻谷籽粒更加飽滿。合作社水稻全程使用綠色防控技術,通過人工除草、物理殺虫等措施防治病虫害。
王瑞昌在2012年牽頭成立了稻香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將自己的水稻種植經驗向村民推廣,帶領大伙兒一起增收致富。目前,合作社共有社員127戶,水稻種植面積17500畝。“不少村民將土地流轉給合作社,我們對連片土地開展機械化種植,對流轉土地的村民進行分紅。”王瑞昌說,“要富就帶著村民一起富,這樣大伙兒的日子才更有盼頭。”
“種出好糧,也要賣出好價,這對我們來說是個挑戰。”合作社成立以后,王瑞昌給大米注冊了商標,打造了品牌,為了賣好大米,他天南海北到處推銷。王瑞昌回憶,幾年前的一次推銷會上,他將自己生產的大米與其他品牌的大米採用相同的方法烹煮后請評委品嘗,他生產的大米得到評委一致認可。通過參加推銷會,加上搶抓大型展會、互聯網等平台,一條又一條銷售渠道被搭建起來,大米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現在,合作社產出的大米大部分通過訂單形式銷售,每年銷往北京、上海、廣州等地300余噸。
“接下來我們將繼續擴大種植面積,提高機械化水平,加大銷售推廣力度,提升品牌價值,讓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好。”談及下一步的計劃,王瑞昌信心滿滿。
鏈接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產量穩步增長,去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39萬億斤,連續9年站穩1.3萬億斤台階,人均糧食佔有量達到493公斤,中國飯碗端得穩穩當當。
科技小院實踐服務團負責人胡心如
“今年產量估摸著能上個新高”
本報記者 常 欽
秋高氣爽,河南省許昌市建安區椹澗鄉瓦屋劉村的玉米地裡,金燦燦的玉米穗隨風搖曳。“你瞧,這玉米棒又大又飽,穗粒數都超500粒了,畝產量估摸能到700公斤。”站在田埂上,種糧大戶劉建鋒的話語中透著滿滿的興奮。
“今年的豐收,多虧了河南農業大學麥玉科技小院帶來的新技術。這是小院推廣的‘MY73’抗逆耐密玉米,配上寬窄行增密種植技術和輪作養地,增產妥妥的。”劉建鋒指著馬上要收的玉米介紹。
麥玉科技小院是由河南農業大學農學院牽頭,依托建安區建之峰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和河南禾青農業有限公司一起創辦的。2022年科技小院成立之初,許多農戶對這些“學生娃兒”心裡沒底。“頭回搞培訓會,也就二三十個人來,大家對我們還不太信任。”河南農業大學博士研究生王山聰回憶,“不過咱沒灰心,想方設法下地給鄉親們解決實際問題,示范田也種出個模樣兒,讓大家看看。”
過了幾個月,小院的示范田顯出了效果。看到地裡長勢喜人的庄稼,村民們很是服氣。有一天,村民劉鵬跑到小院,著急忙慌地問:“俺地裡玉米葉子上咋長了那麼多黃點點?”王山聰趕緊跟著跑到地裡,看后判斷玉米得了南方鏽病,當場給出了治療辦法。沒幾天,劉鵬家玉米的南方鏽病控制住了。這事傳開后,走進小院尋求幫助的村民越來越多。
截至目前,麥玉科技小院已給3000多名農民提供技術培訓,服務的土地面積超過5萬畝。“科技小院的‘學生娃兒’成了鄉親們的好幫手。”麥玉科技小院實踐服務團負責人胡心如說。提起科技小院,劉建鋒忍不住夸贊:“以前咱靠天吃飯,現在有了科技小院,他們教咱怎麼種、怎麼防病,這豐收眼瞅著就來了!”
科技小院不僅是鄉親們的求助好去處,也是學生們的田野課堂。“株高2.05米,穗位長78.5厘米,莖粗22.1毫米,玉米長勢不錯,今年產量估摸著能上個新高。”胡心如麻利地記錄著數據,她的畢業論文就是研究玉米密植和播期優化。“這些數據對我們來說,不只是實驗成果,還是幫助農民增產的依據。”胡心如說。
“科技小院實則不‘小’,在咱們國家糧食安全和鄉村全面振興的大局裡,能有大作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農業大學校長周衛介紹,目前學校在全省建了24個國家級科技小院、9個校級科技小院,覆蓋30多個縣市,100多名老師和1000多名學生常年活躍在田間地頭。扎根田間、服務農民,科技力量和人才向田野匯聚,隨著更多先進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鄉親們豐收的底氣越來越足。
鏈接
目前,全國已有157個研究生培養單位積極參與,牽頭建設了1800多個科技小院。2700余名研究生指導教師和產業專家、1萬余名研究生投身科技小院的建設和運行中,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蜀繡非遺傳承人冉建華
“帶動更多姐妹繡出幸福生活”
本報記者 李曉晴
“這幅作品是為豐收節准備的。”暈針、飄針、滾針……51歲的冉建華坐在工坊裡,對照著設計圖案,手腕輕輕擺動,一挑一帶,金色的絲線在布面上留下流暢軌跡,一根金黃色的麥穗逐漸成形。
冉建華是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楊柏鎮天平寺村人,也是巴中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蜀繡代表性傳承人。她說:“這樣一幅作品一個繡娘要繡上七八天,定價在六七百至上千元不等。去年豐收節的作品反響不錯,姐妹們繡起來更有勁了。”
今年豐收節,通江縣將舉辦為期5天的“非遺話豐收”活動,冉建華也會帶著姐妹們的作品亮相。
蜀繡是我國四大名繡之一,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說起學習蜀繡的經歷,冉建華告訴記者:“我從小就跟著奶奶學繡花,那個時候還不知道那是蜀繡,就是打心底裡喜歡,繡得不好就拆了重繡,直到繡完才睡覺。”
20年前,冉建華赴成都拜師學藝,系統學習蜀繡技藝。“蜀繡最大的難度在於針法,有120多種,要求針腳整齊、線片光亮、緊密柔和。”由於有一定的刺繡基礎,加上刻苦鑽研,冉建華的蜀繡技藝日漸精湛,2023年,她被評為“四川省省級鄉村工匠名師”。但冉建華不滿足於此,“我想傳承推廣蜀繡技藝,帶動更多姐妹繡出幸福生活。”
“簡單的繡法不能滿足市場需求,隻靠業余制作也不能形成產業規模。”2015年,冉建華入駐通江縣創新創業孵化園,成立公司,開始做專業蜀繡。公司成立后,冉建華開班免費教授蜀繡技藝,至今已培訓繡娘5850余人次。“學員掌握蜀繡技藝后可在家裡做繡品,公司負責回收、銷售。常在公司做工的姐妹現在有80多個,都是靈活就業。”冉建華說。
通江縣毛浴鎮浴江村村民李雪梅就在冉建華的工坊制作蜀繡作品。“利用在家空閑的時候繡蜀繡,每月能掙兩三千元,還不耽誤照顧孩子。”李雪梅說。
在通江,“非遺+旅游”“非遺+研學”“非遺+文創”等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通江縣文化館非遺部負責人徐莉介紹:“目前全縣擁有非遺項目99項,已推出巴山剪紙、蜀繡、根雕等50余類100余種文創產品,建成8家文創產品示范店,成立文創企業10余家。依托非遺工坊,就近吸納務工人員,帶動農民致富增收。”
鏈接
農業農村部已分7批認定188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還會同有關部門印發《關於推進鄉村工匠培育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導各地挖掘培育一批鄉村傳統技藝技能人才,設立一批鄉村工匠工作站、名師工作室、大師傳習所,活態傳承發展優秀傳統鄉土文化。
農業職業經理人方泳
“讓農業越來越有奔頭”
本報記者 郁靜嫻
“歡迎各位來賓來新宇村賞花、賞月,也希望有更多年輕人跟我一樣扎根鄉村、點亮鄉村。”豐收節前夕,浙江省“千萬工程”講解員技能比武大賽現場,杭州市臨平區運河街道新宇村的農業職業經理人方泳的講解贏得滿堂掌聲。
“我是學農業的,當上鄉村‘CEO’,就是要讓農業越來越有奔頭。”方泳坦言。從金華農校畢業后,他先后搞養殖、種糧食、領辦農企,積累了不少產業經驗。2019年,方泳報考了省農廣校組織的浙江農林大學農業領軍人才班,學習營銷管理知識。兩年后,他從近400人中脫穎而出,應聘到新宇村,在鄉村舞台大展身手。
站在新宇村豐稔橋上眺望,荷葉田田、稻浪翻涌。走進“奶奶工坊”,71歲的村民戴洪香一邊跟老姐妹聊天,一邊剝著蓮子。“一年採蓮季干4個月,其余時間參與手工圍巾和抱枕制作,奶奶們在家就能掙萬把塊錢。”工坊負責人伍林杰說。
“好風光如何轉化為美麗經濟?”2021年正式入村后,方泳與村干部一次次碰撞思路,尋找強村富民的有效路徑。
“最強外腦”接入鄉村,充分釋放專業優勢。方泳對新宇村幾大產業板塊進行了梳理,進一步明確了“高效生態農業”的發展定位。
與7所高校合作開發挖藕研學,依托產業鏈條開設共富工坊、直播間,吸引年輕人辦起村咖……立足高效生態農業,豐富鄉村業態,喚醒沉睡資源。“資源整合過程中,我們不僅做加法,更要做乘法。”方泳介紹,新宇村還聯動運河街道北部的雙橋村、戚家橋村和杭信村,共同開發鄉村特色文旅線路,構建起一條資源共享、協同發展的“鄉村共富帶”。
產業活力奔涌,激發鄉親們的內生發展動力。為解決游客停車難,村民們主動把自家門口騰出來給游客停車。李伯伯家庭農場負責人李國敘是村裡的致富帶頭人,他說:“10月份,村裡有挖藕捉鱉研學活動,我家農場也將向游客敞開大門。”
去年,新宇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273萬元,180多位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紅色基因傳承地、共同富裕示范地、大學生矩陣旅游網紅打卡地,正擦亮新宇村的新名片。
豐收節前夕,方泳又帶著強村公司的員工們搗鼓起了鄉村短劇。“最近我們的‘新宇藕像劇’挺受歡迎,這為我們吸引流量、轉化留量提供了新思路。”方泳說。
在臨平區,已有12位職業經理人活躍在村庄。“農業職業經理人作為鄉村運營管理高級人才,能夠綜合運用各類要素並導入鄉村,統籌推動農業高質高效、農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臨平區農業農村局科技教育科科長蔣鳳至表示,今年全區把農業職業經理人作為重點培育對象,納入鄉村經營管理“新農人”矩陣,下一步還將不斷完善農業職業經理人的激勵監督機制,更好激活鄉村發展活力。
鏈接
2019年4月,農業經理人被納入國家職業分類大典頒布以來發布的首批新職業。2020年至2023年,全國累計培養農業經理人4.09萬人。一批農業職業經理人、鄉村運營官成為鄉村全面振興的“最強外腦”,有效激發鄉村發展新活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