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起價格“風向標”,撐起收入“保障網”
走進鄉村“探”期貨(財經眼)
數據來源:中國期貨業協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建設普惠金融體系,加強對小微企業、‘三農’和偏遠地區的金融服務”。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完善鄉村振興投入機制”。
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離不開金融支持。期貨作為重要的風險管理工具,通過發揮價格發現、風險管理、資源配置功能,不斷為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貢獻力量。我國期貨市場從農產品“起家”,經過30多年發展,目前已上市超過40個涉農期貨期權產品。
盛夏時節,記者走進多地鄉村,探尋期貨市場給農民、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農產品市場帶來的新變化。
為農民穩收入提供保障
7月,走進“花生之鄉”河南省桐柏縣,花生田裡一派忙碌景象。春播花生大部分花針已經入土,到了莢果膨大期,夏花生也已經開花下針,處於生長階段。
“今年一開年就收到了大‘紅包’。”說起年初獲得的保險賠付,桐柏縣光武村的種植戶宋德付仍然難掩驚喜。去年底,全國花生豐產帶來價格持續下跌,同時,桐柏花生又逢降雨較多造成部分減產。宋德付賣了自己種的30多畝花生,最終到手不足兩萬元。但沒過多久,他參與的花生“保險+期貨”項目就啟動了賠付。去年8月,在鄭州商品交易所和當地政府統籌組織下,桐柏縣超過3000多名種植戶參與了這一項目,上了花生產量和價格的“雙保險”。
“每畝賠了300元,家庭收入增加近萬元。”宋德付說,以前聽都沒聽過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送上門,讓村子裡很多像他一樣的脫貧戶從中獲益。最近,新一年的花生“保險+期貨”項目啟動,嘗到了甜頭的桐柏種植戶,從去年的“試試看”轉變為今年的主動踴躍投保。
今年是“保險+期貨”模式試點10周年。這一特色農產品價格風險管理模式在我國金融支農的本土實踐中生長壯大,通過“保險”這種大眾熟知的金融產品,把農民對農產品價格風險的管理需求收集起來,由期貨公司通過期貨市場進行風險對沖,為參保農民提供種植收入保障。中國期貨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期協”)最新報告顯示(報告期為2023年5月1日至2024年4月30日),“保險+期貨”模式已為大豆、玉米、蘋果、花生等21個涉農品種提供了風險管理服務,報告期內累計承保貨值708.98億元,涉及現貨數量共計1147.46萬噸。
經過10年的發展,“保險+期貨”模式不斷成熟優化,不僅承保規模逐步增長,項目質量也不斷提升。
覆蓋面不斷擴展,惠及更多農戶。報告期內,項目覆蓋縣域數量增至1135個,惠及農戶數量增至201.31萬戶次,服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涉農企業數量分別大幅增加到6426家次、1946家次。
保費來源多元化,支出結構更加穩定。“保險+期貨”保費來源主要由財政補貼、農戶自繳、期貨行業及其他方面支持構成。中期協數據顯示,地方政府保費投入佔比不斷增加,已成為第一大保費出資方,主導作用不斷增強。“‘保險+期貨’是完善鄉村振興投入機制的重要探索。”中期協有關負責人表示。
參與主體認可度增強,項目可持續性提升。黑龍江樺川玉米、陝西延長蘋果、海南白沙天然橡膠等多個項目連續試點5年以上,持續兩年開展項目的區域規模佔比達79.87%。同時,參與主體對這一模式認識不斷加深,不少參保人自繳保費比例已達30%。
不僅撐起收入“保障網”,期貨工具還為農戶樹起價格“風向標”。期貨市場通過集中競價的方式形成連續、公開、透明、權威的期貨價格,能夠反映農產品的遠期供求預期和價格趨勢,降低信息不對稱,提高了農民現貨議價能力,同時農民可以通過期貨市場提供的價格信號及時調整種植面積,促進科學種植。
在陝西省延長縣和甘肅省靜寧縣的蘋果現貨交易市場,大型電子屏上實時播放蘋果期貨盤面價格。在河南省桐柏縣和新疆麥蓋提縣,越來越多的花生和紅棗種植戶學會了手機“看盤”,足不出戶就對價格趨勢了如指掌。
為農業企業穩經營平抑風險
“目前我們公司期貨團隊有幾十個人,每周都有銷售研究分析會。”新疆利華集團總經理李德華說,利華集團棉花種植、加工規模位居國內前列,如今期貨工具的應用已經融入公司日常經營的各個環節。
2021年,棉花價格下跌,利華集團當年卻沒有賠錢。原來,利華集團把地裡預產的10萬噸棉花做了套期保值,通過期貨市場的盈利彌補了現貨市場的虧損。
今年是棉花期貨上市20周年,棉花期貨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深度融入我國棉花產業鏈。受到氣候、產量、消費量、進出口規模和國際市場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棉花價格波動較大,為了抵御價格波動風險,越來越多的經營主體利用期貨進行套期保值,即在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同時對棉花進行方向相反的買賣活動,總能在其中一個市場獲得盈利,從而抵消或彌補另一個市場造成的虧空。
對軋花廠和貿易商這些承受買賣兩頭價格波動影響的經營主體來說,這一工具更為重要。
“我們在核算各項成本后,會根據利潤預期,當期貨價格達到理想價位后進行賣出套期保值,相當於預售鎖定利潤,在保証加工成本的前提下保証預期的利潤水平,實現穩定收入。”新疆庫爾勒市一位軋花廠負責人表示,棉花期貨已成為軋花廠平穩經營的“法寶”。
“一定要充分擁抱期貨市場,利用期貨、現貨‘兩條腿’走路。”新疆冠農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冠農股份從事棉花加工、銷售和倉儲物流等業務,每年的自營產品約10萬噸,貿易量約5萬噸,目前自有的棉花以及貿易棉花都會進行套期保值操作,套保比例約70%。“現在棉花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隻有借助多種工具進行風險對沖,才能更好地對成本、銷售價格進行風險管理。”該負責人介紹。
越來越多的經營主體開始主動擁抱期貨市場,專業化期貨業務團隊已成為很多涉棉企業“標配”。據統計,在新疆地區,超過90%的棉花加工企業以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參與期貨市場。在期貨助力下,產業企業經營更加穩定,為農服務、讓利於農的底氣也更足了,不少企業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通過創新結算方式增加棉農收入。
農產品期貨不僅助力企業穩經營,還促進農業產業鏈強韌性。
近年來,基於期貨市場發展而來的“期貨+升貼水”基差貿易模式,在農業風險管理中被廣泛採用。在這種貿易模式下,上下游企業不再進行傳統現貨的“一口價”交易,而是通過“點價”形式進行。即上游生產者、經營者可以在農產品價格合適的時候在期貨平台上挂單賣出,定好基差,等待下游客戶來“點價”,下游客戶根據自身需求選擇合適的時點買入。
近日,地方產業鏈龍頭企業陝西糧農油脂集團與當地下游小型灌裝廠簽訂基差點價購銷合同,給予下游客戶點價購買菜油的權利,在實現讓利銷售的同時自身獲得穩定利潤,緩解了短期內原料上漲對下游企業生產經營造成的影響。
“上下游經營主體都將價格波動風險轉移至期貨市場,使買賣雙方原本相互對立的博弈關系變為合作共贏的伙伴關系,增強了上下游企業之間的黏性。”鄭商所有關負責人介紹。
目前,基差貿易已成為許多農產品貿易的主流模式,國內85%以上的重點制糖集團、80%以上的棉花和菜籽粕及60%以上的菜籽油現貨貿易均採用基差點價,為增強農業產業鏈韌性提供了期貨方案。
為建設農產品全國統一大市場添能蓄力
實物交割庫是連接期貨和現貨市場的紐帶。商品期貨交易的買賣雙方在合約到期時如選擇實物交割履約,就需要通過實物交割倉庫進行商品入庫和提取。期貨交易所通常貼近現貨產銷分布來設置交割倉庫、提供交割服務,交割庫數量的增加和布局優化加快農產品在全國范圍內的貿易流通。
紅棗期貨交割庫主要分布於新疆,白糖期貨交割庫遍布廣西、雲南、山東、江蘇等10多個省份……一個個實物交割庫串點成鏈,加速農產品跨區域流動,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廣西是我國白糖主產區,以欽州港為中心,半徑250公裡以內,覆蓋了廣西目前種蔗面積的80%、全區72%的制糖企業。”廣西融桂物流集團有限公司欽州倉儲分公司負責人介紹,企業緊鄰欽州港,能將附近糖廠生產的白糖通過港口快速運送到銷區,被鄭商所指定為白糖期貨交割庫后,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白糖專業倉儲物流企業之一。
“期貨交易所通過合理設置和增加農產品交割庫,不僅提升期貨交割結算、風險管理的效率,還能破除市場分割,促進區域要素流動,從而促進國內農產品市場循環暢通。”鄭商所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鄭商所已經設立231家農產品期貨交割庫,分布在品種的主要產銷及貿易集散地,極大地促進商品要素資源跨區域集散流通。
此外,期貨市場還通過推動農產品標准化發展助力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蘋果期貨引入蘋果標准化分級理念,為產業企業開展標准化經營提供了精細明確的參照。“在蘋果期貨交割標准引導下,蘋果現貨市場有了統一質量標准,同時蘋果價格梯度體系也更加明晰,‘優果優價’更加明顯,激勵我們進行更嚴格的種植管理、更嚴謹的檢驗檢測。”延安中果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表示,借助蘋果期貨標准組織果農標准化種植,蘋果不僅賣上價了還更暢銷了。
“以前部分農產品經營較為粗放,流通秩序不夠規范,流通效率不夠高。等級規格標准是引導農業生產、規范市場流通的重要手段。”鄭商所有關負責人表示,期貨市場具有高度標准化的特征,農產品期貨交割標准融合了國家和相關行業的推廣標准,在引導行業標准化、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有助於打破農產品缺乏流通標准的掣肘,從而加快建設現代化流通體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