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南頻道>>河南各地

商城縣:走出高質量發展新“稻”路

2024年04月22日18:23 |
小字號

高疇新雨足,布谷喚春耕。

幾場春雨過后,商城大地上處處農耕忙,在李集鄉連片的再生稻田裡,插秧機來回穿梭,嫩綠的秧苗滿載豐收的希望,很快鋪滿水田。

近年來,商城縣以優質稻米產業為抓手,大力推進再生稻種植,全縣再生稻種植面積16萬畝,其中五分之一在李集。李集鄉從2016年開始試種再生稻,種植面積由最初的40畝發展到如今3.2萬畝,以再生稻為主導,全鄉糧食合作社、糧食收儲、加工業發展勢頭強勁。

一個耕地面積不足5萬畝的小鄉鎮,如何被河南省農業農村廳確定為“農業產業強鎮創建鄉鎮”,李集鄉的發展秘訣值得探究。

轉模式,走活集約化經營“一盤棋”

“提前幾天把水田翻耕平整好,現在天氣晴好,正是插秧的好時候。”

4月20日,李集鄉現代農機合作社6600平方米的育秧大棚內生機盎然,綠油油一片,第一批秧苗已經開始移栽。合作社負責人董順貴正安排再生稻插秧的時間,並提醒來咨詢購買秧苗的農戶做好插秧准備工作。

現代農機合作社是國家級示范農民專業合作社,更是李集鄉推進農業經營模式轉變路上的“領頭羊”。合作社共流轉耕地2080畝,主要發展水稻種植,帶動全鄉300余戶群眾通過流轉土地和入股分紅增加收入。每年還為鄰近村和周邊鄉鎮提供育秧等各類農機服務,年服務面積12000畝以上。

李集鄉大力推廣“企業+合作社+農戶+基地”的生產模式,持續強化主體培育、示范帶動和利益聯結,連片打造萬畝再生稻米示范基地,推廣機械化生產,增加水稻種植戶效益。目前,全鄉有3200余戶農戶綁定合作社、70余家合作社綁定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壯大,使全鄉的農業產業化、集約化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帶動了小農戶與大市場的銜接,為稻米產業高質量發展打下基礎。

優服務,做好現代化農業“護航員”

參加培訓會、觀摩會,學習種植新技術,了解耕種新設備和新模式,伴隨著春的腳步,李集鄉的種植大戶們忙個不停,為水稻生產做足准備。

“今年,省、市、縣再生稻專家都來我縣開展了培訓會,還來我們李集鄉進行了現場觀摩和指導,讓我們這些種植戶非常受益。”李集鄉種植大戶何建強說。

近年來,李集鄉積極做好良種、良技推廣服務,邀請縣農業專家開展技術指導,實施好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培育、職業農民培訓,全鄉良種覆蓋率、技術指導到位率達90%以上。還通過示范引領,鼓勵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廣泛參與社會化服務,涌現出了一批服務帶動能力強、經營管理水平高的土專家。

“今年我購置了一台植保無人機,還有一台多功能旋耕機,不僅能滿足自己合作社的需要,還能為周邊農戶提供服務。”何建強是李集本土成長起來的商城縣特聘農技員,自身帶動能力越來越強。

此外,李集鄉持續加強高標准農田建設﹔新修提灌站、增打機井解決種植戶缺水灌溉難題﹔推進農村道路網完善,為機械化生產提供便利,全力為農業生產保駕護航。

創品牌,打好產業發展“特色牌”

想要從田地要效益,光會種稻子是不夠的,重要的是做優做強特色品牌,提升產品附加值,世代與土地打交道的李集人董順筆深諳其道,開啟了新道路。

董順筆成立了集農產品種植、收購、儲存、加工、銷售於一體的商城縣兄弟米業有限公司,擁有國內最先進的大米加工生產線,日產大米400余噸,公司從種植源頭做起,統一實施富硒技術,成功打造出優質富硒、富鋅等生態功能大米,創立的“董家谷”大米品牌被認定為河南省著名商標,為李集鄉稻米產業發展擦亮了品牌。

有了帶頭人,李集鄉趁勢而為,依托龍頭企業、合作社,成立李集鄉優質稻米協會,以稻米協會為統攬,不斷優化水稻種植供種結構,開展統一供種、綠色防控等服務,積極實現全鄉稻米在品牌共享、加工標准、產品銷售、市場開拓、品牌知名度等方面的提升,助力李集稻米公用品牌建設。

目前,李集鄉年產優質稻米8000萬斤,富硒稻在市場上已有一席之地,“九月寒”“董家谷”等一批知名稻米產品遠銷鄭州、上海、武漢等省內外城市。(商城縣委宣傳部供稿 作者羅玉蘭) 

(責編:辛靜、徐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跟著總書記看中國|考古人話殷墟新變
  • 鄭州: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圖景
  • 探訪殷墟博物館新館 感知偉大商文明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