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南頻道>>河南各地

一河詩賦唱九州 人與自然和諧生

——從淇河百裡生態建設看鶴壁繪就北方地區“生態回歸、人河共融”典范城市新圖景

2024年04月16日16:47 |
小字號

淇河生態好,鳥兒來安家。

二支渠華麗蝶變。管志強攝

美麗的淇水櫻華園吸引游人前來打卡。董建民攝

朝霞映紅淇河畔。管俊卿攝

如果要寫鶴壁,就不能隻寫鶴壁。要寫百裡淇河風光,五千年華夏文明﹔如果要寫鶴壁,就不能隻寫鶴壁。要寫山水相依百裡綠廊,林水相生百裡生態﹔如果要寫鶴壁,就不能隻寫鶴壁。要寫一河十園玉帶明珠,藍綠交織水城共融。

每每提到鶴壁,總也繞不開淇河。

“屏居淇水上,東野曠無山。日隱桑柘外,河明閭井間。牧童望村去,獵犬隨人還。靜者亦何事,荊扉乘晝關。”這是唐代詩人王維筆下的淇上田園風光。

流轉千年,不舍晝夜,淇水湯湯見証鶴城大地日新月異,也讓鶴城兒女幸福感滿滿——彼時淇河山清水秀、鬆竹連綿,如今依然推窗即見景,行走皆可游。

淇河因詩而美——

百裡風光喚醒城市記憶

粗獷的巨石、神秘的圖騰、優美的雕塑,展示出先秦時期最原始的詩與情﹔1500余首歷代詠淇詩歌和鶴壁籍詩人詩作,以不同風格的書法字體雕刻於青石步道兩側,漫步詩歌長廊,一路走來一路歌﹔白牆黛瓦、亭台樓榭、曲徑通幽,誤以為撞入江南園林﹔瞻淇台上瞻望淇水,旖旎風光,詩情畫意……

凡是到過淇水詩苑的游人,無不被“山河春色悅不盡、風流萬卷贈后人”的人文景觀所震撼,感受到鶴壁人對母親河淇河、對家鄉濃濃的愛。

淇河是鶴壁人的驕傲,不僅因其水質常年保持Ⅱ類以上,在全省歷年公布的60條河流中排名第一,2021年入選全國首批美麗河湖提名案例,而且《詩經》中描繪的淇河兩岸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讓其冠以“中國詩河”,成為我國首條以詩歌命名的河流。

為了再現《詩經》中“淇水滺滺,檜楫鬆舟”之壯美景色,多年來鶴壁市結合淇河生態修復工程建設,持續打造“文化淇河”品牌。

活化記憶,上游以綠廊串聯城鄉藍綠交融。全面梳理、挖掘並利用沿淇文化遺產資源,活化保護了古蘊許溝、桑園小鎮等傳統村落,沿淇綠道全線貫通,串聯盤石頭水庫、七裡溝、天然太極圖等生態景點,有效提升自然資源的可進入性、與周邊村落景區的聯動性,實現“游百裡淇河風光,覽五千年華夏文明”。

修復生態,中上游以自然串聯城市組團空間。對上中游荒山、破碎山體、濕地進行生態修復,建成黑山玄武岩地質遺跡公園、淇河國家濕地公園等一批生態公園,形成上萬畝的河流生態濕地,淇河沿岸生物多樣性得到極大豐富。

注入活力,中下游以文化串聯淇河城市公園。淇河城區段建成長15公裡、面積40平方公裡的淇河風貌帶,將城市濱水區打造成大型城市公園帶,淇水詩苑、淇水樂園、淇水關植物園等10個大型主題公園散落其中,一園一品、一園一貌,將淇河詩經文化、朝歌文化、自然美景與現代元素融為一體。與之交相輝映的沿淇十大地標建筑,造就了城市天際線,展現出“淇水千古流,一河詩賦唱九州”的文化自信。

淇水因護而清——

多策並舉實現河暢其流

淇河享有“北國漓江”的美譽,這絕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鶴壁自上而下多年來的精心呵護。

由於淇河地處缺雨少水地區,流經人口密集城區,早些年曾遭遇三大“創傷”:季節性斷流,流域生態退化,城區段水質面臨工農業污染源、黑臭水體的威脅。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始終把淇河生態保護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來抓,以立法保護為先導,在全省率先為獨立河流立法,頒布施行《鶴壁市淇河保護條例》,設立專職保護管理機構,嚴格落實河長制,將淇河保護納入法制化、常態化軌道。

對淇河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的項目,鶴壁市執行退出機制,先后關閉了沿淇污染嚴重的18家“五小”企業、7家礦產企業,搬遷關閉了72家違建養殖場,徹底清除了污染源﹔集中整治建成區內7條黑臭水體,黑臭水體全部消除,有效緩解了淇河水環境壓力。

與此同時,建設總庫容達6億立方米的盤石頭水庫,實施水利水電工程生態流量泄放設施改造工程,推廣節水灌溉技術,開發利用礦井水、中水等非常規水源,有效緩解淇河水文壓力。啟動智慧淇河系統,建設視頻監控、水質水文監測和無人機等硬件設施,推進流域全覆蓋,實現淇河管理全天候、信息化、智能化,全面提升淇河保護管理效能,確保淇河全域“長制久清”。

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淇河水質常年保持Ⅱ類以上,是為數不多流經城市而沒有受到工業污染的河流,沿河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年均流量達16.96立方米/秒,年均天然徑流量5.35億立方米,基本實現了有河有水、淇水長流。

生物因水而豐——

呵護生物多樣性寶庫

走進淇河國家濕地公園,芳草萋萋、綠竹猗猗、飛鳥成群、魚翔淺底,一派萬物和諧共生景象。鶴壁因“仙鶴棲於南山峭壁”得名,而在鶴苑,游人能看到包括白鶴、黑冠鶴、灰鶴等在內的8個種類的鶴,而全球鶴的種類也不過15種。安全、舒適的生態環境成為鶴的“福地”,今年鶴苑首次繁育出丹頂鶴、蓑羽鶴等珍稀鶴類,為放歸自然做好准備。

為恢復淇河生機活力,鶴壁市遵循生命共同體理念,科學規劃淇河保護體系,將市域內淇河細劃為生態引擎保護、生態山水恢復、生態融城優化、生態田園治理等四個功能段,差異化調控,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十余年來,鶴壁市大力建設水源涵養林、生態緩沖帶和隔離帶,修建恢復河道生態濕地,累計綠化面積20余萬畝,沿河形成喬灌草蘺藤濕相結合的淇河生態保護圈,為珍稀物種提供了棲息地。

為打造淇河生物多樣性基因庫,鶴壁市完善增殖放流管理機制,加快恢復水生生物種群,劃定鶴類、淇河鯽魚等沿淇珍稀物種保護范圍,最大限度減少人為活動對鳥類的干擾和對濕地生態環境的破壞。積極實施“筑巢引鶴”項目,吸引眾多白天鵝等野生候鳥在淇河越冬。

連續多年,鶴壁市對淇河沿線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監測,掌握重點保護動植物種群數量和威脅因素,進一步摸清淇河特有性、指示性物種及珍稀瀕危水生物種本底狀況。

研究人員近幾年監測發現,淇河濕地生態環境顯著改善。這裡生長的維管束植物達到90科541種、脊椎動物351種、鳥類220多種,白鷺、灰鶴、白天鵝等國家級保護動物沿河可見。每到候鳥遷徙的季節,多種珍稀鳥類成群結隊到淇河覓食,河面壯觀景象成為許多觀鳥愛好者“心頭好”。淇河魚類達到64種,水中大熊貓桃花水母頻現,淇河已成為動植物的宜居天堂、生物多樣性的天然寶庫。

城市因水而潤——

藍綠交融提升生態韌性

“可別提了,以前一到夏天渠裡就有好多蚊虫,時不時還有生活垃圾,清理過幾次都沒搞徹底。”家住淇濱區佳和花園的王先生說,不堪回首家門口棉豐渠的舊模樣。

淇河與棉豐渠、天賚渠、二支渠等7條渠水系相通,隨著城市開發建設,曾出現河道被侵佔、水系不暢通、垃圾亂堆砌等問題,給淇河的水環境帶來不小壓力。

自2015年成功入選首批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以來,鶴壁市以海綿城市理念引導城市水系布局,保留並恢復河湖、濕地、坑塘、溝渠等“海綿體”,構建由水體、濱水綠化廊道、濱水空間共同組成的藍綠網絡格局。

整治天賚渠、二支渠、棉豐渠、護城河等6條河道26公裡,新建河渠12公裡,有效解決黑臭水體、內澇積水、水系不暢通等問題,城市內河全部實現了IV類及以上水質標准。得益於城市內河水質提升和沿線面源污染控制,淇河水質也進一步得到了保障。

為了持續提升城市韌性,鶴壁市打通城市水系、健全排水管網、改造易澇點等,完善城市排水防澇體系,大幅度提升城市滲水、排水、蓄水能力,有效補充地下水、改善水文循環。2021年7月21日,鶴壁遭遇特大暴雨,海綿城市“疏浚器”效應突顯,雨停后半小時,建成區路面積水消除,2小時后水系恢復到設計景觀水位,為鶴壁防汛實現“金標准”做出了積極貢獻。

鶴壁的水環境、水生態、水安全得到明顯改善,城區內水面率由3.3%提高至4.02%,基本實現“步行5分鐘即賞水景”。如今,沿河兩岸居住的居民出門不僅能賞河景,進入濱河公園,兒童可游憩、老人可健身,淇河書屋、科普長廊等配套設施更為市民提供了多種類活動空間,讓更多市民有機會親近大自然、感受慢生活。

居民因水而樂——

依河而居品味愜意生活

散步、遛娃、打拳、騎行,每天清晨,在沿淇公園都能看到活力四射的市民身影。與淇河一路之隔的建業臻悅匯小區,居民魏俊葉到淇水關植物園遛彎,幾乎成了她每天的“必修課”。“這就是家裡的‘后花園’,你瞧這兒環境多好、多干淨!綠道一路都是涼蔭,騎車十幾裡地都不覺著累!”她樂呵呵地告訴記者。

重塑淇河濱水公共空間,淇河兩岸24公裡綠道全線貫通,有機串聯一河十園,在公園、濕地等處設置濕地保護科普館、植物科普館及鳥類觀測站,為鶴壁市人民提供一個融文化、科普、休閑於一體的貫通式慢行綠色廊道。

從舉辦全民參與的徒步淇河比賽、環淇河自行車賽,到在綠林環抱的淇河書屋沉浸於書香,登上游艇畫舫領略淇河風光,邀三五好友河畔露營賞浩瀚星空,電音節裡燃動青春……

為滿足百姓對城市綠色空間新的需求,鶴壁市以綠色空間持續伴隨市民體驗為核心,以更加精細的匠心營造,做更有“溫度”的體驗設計,如沿線配置音樂廣場、兒童游樂場、綠道驛站、淇河書屋、共享綠地等服務設施,激活城市社交空間,構建功能復合、活力無限的城市空間,提升群眾的幸福感與獲得感。

淇河保護,體現了鶴壁尊重自然、尊重歷史、尊重文化的敬畏之心﹔淇河園林綠化建設,見証了鶴壁堅持“以人為本”“為民建城”的工作理念,拓展了城市綠地空間和生態空間,實現了群眾“推窗見綠,出門入園”美好生活的需求。

這從淇河生態文明建設一系列舉措就可見一斑。鶴壁主城區建成30年來,城市伴河產業興旺,群眾依河生態棲居,生態沿河自然回歸。見綠蔭、聞鳥鳴、聽流水、親自然,鶴壁正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路上堅定前行。(鶴壁市委宣傳部供稿 作者:肖莉萍 王帥)

(責編:辛靜、徐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跟著總書記看中國|考古人話殷墟新變
  • 鄭州:繪就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圖景
  • 探訪殷墟博物館新館 感知偉大商文明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