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河南頻道

河南:奏響玉米產學研用“好聲音”

辛靜
2023年12月08日17:19 | 來源:人民網-河南頻道
小字號

玉米是全球和我國第一大糧食與飼料作物,其高效生產對保障糧食安全、人民生命健康及農產品有效供給具有重要意義。

近日,一場以“玉米”為主角的論壇在鄭州召開。國內外從事玉米產學研用研究的院士、資深專家、青年學者和知名種業科技企業代表等270余人齊聚河南鄭州,參加“2023國際產學研用合作會議暨第七屆黃河國際論壇”,圍繞玉米種業高質量發展,聚焦種源創新、關鍵育種技術、優質高效安全新品種選育及其應用,共同探討破解玉米產學研用一體化中的瓶頸問題。

論壇現場。 孫慧敏攝

河南是糧食生產大省,近年來全年糧食總產穩定在1300億斤以上,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種業科技創新,作出了以國家生物育種產業創新中心為核心建設中原農谷的戰略決策,積極推動“農科教”“育繁推”資源向中原農谷集中布局,這為進一步提高河南乃至全國的玉米遺傳改良與生產水平提供了重要契機。

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農業大學康相濤教授坦言:“我國玉米產量提升還有較大空間,玉米病虫害防治、黃曲霉及嘔吐毒素超標等情況也值得更多關注。”他希望玉米工作者堅持“四個面向”,特別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人民生命健康,在種質和育種技術創新這兩個關鍵點發力,選育突破性玉米新品種,堅持上中下貫通,產學研融合,實現我國玉米育種領域向科技型、智能化、精細化的轉變。

本次論壇共有33場學術報告,美國科學院和工程學院院士、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教授Steven Briggs作了首場學術報告。他認為,通過高通量測序手段從全基因組水平對F1代雜交種的基因表達、蛋白豐度、代謝水平等多層面的系統研究,能夠為玉米雜種優勢形成分子機制的解析提供更多見解,並有可能鑒定出與玉米雜種優勢緊密關聯的生物標記。

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山東大學、山東農業大學、河南大學、河南農業大學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就玉米基因組解析、重要農藝性狀功能基因發掘、新品種培育與應用等方面進行了廣泛和深入研討,達到了交流思想和相互啟迪的目標,對利用現代生物技術選育優良玉米新品種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上個世紀50年代,中國玉米遺傳育種學科奠基人之一、河南農業大學教授吳紹骙先生開創了我國農作物南繁北育的先河,提出南繁加代(異地培育)理論,使玉米、水稻、高粱、棉花等農作物的育種效率提高一倍以上。隨后,河南農業大學陳偉程教授開拓西部高產穩產種子生產基地,為保証我國玉米生產用種提供了保障。河南農業大學一代代玉米專家薪火相傳,奮斗在育種科研一線,培育出豫農704、豫玉22、豫單9953、豫單888、MY73等60多個玉米新品種並大面積推廣,為河南糧食生產乃至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

2023國際產學研用合作會議暨第七屆黃河國際論壇現場簽約環節。 孫慧敏攝

論壇期間,河南農業大學培育的玉米新品種受到國內知名種業企業的高度關注,包括豫單7910、豫單973、豫單2362等7個新品種成功進行產業化簽約,獲得品種和育種專利技術轉讓以及聯合研發經費5160萬元。

“一切研究都要落到老百姓的實際生產中去,要能幫他們解決問題。”河南農業大學作物學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省部共建小麥玉米作物學國家重點實驗主任湯繼華帶領團隊瞄准市場需求,調整育種方向,申請了10余個玉米功能基因的發明專利,選育出12個通過國審和省審的玉米新品種,其中MY73破解了黃淮海夏玉米區高產優質多抗難以兼容的卡脖子難題,具有耐密性強、產量高等突出特點,尤其適合玉米大豆復合種植,已經成為黃淮海夏玉米區主推品種之一。

“科研之路沒有盡頭,一代代科研人連續攻關、接續奮斗,我們不會忘記先輩們走過的路,在科研之路上我們會一直追尋,讓夢想更多地照進現實。”在讀博士李鑫龍說。

黃河國際論壇是由河南農業大學發起的高水平學術論壇,起始於2014年,至今已舉辦7屆。

(責編:辛靜、徐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河南鹿邑:紅火日子“刷”出來
  • 助力鄉村振興 唐三彩煥發新光彩
  • “西峽香菇”飄香“一帶一路”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