郟縣:改革創新 拓寬廣闊天地

初冬的郟縣,山清水秀,風景如畫,生機盎然。
改革開放,潮涌45年,郟縣這片宜居宜業的大地,釋放出前所未有的發展生機與活力。項目建設如火如荼,城鄉面貌日新月異,生態環境煥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處處呈現著欣欣向榮的景象。
項目建設持續蓄勢賦能
初冬時節,郟縣各項目建設現場熱潮涌動。走進郟縣經濟技術開發區,觸目所及皆是建設者們搶工期、趕進度、忙生產的場景。
2023年,郟縣在項目建設上持續發力,納入省“三個一批”項目26個,開工率、投產率、達效率分別為100%、75%、100%﹔34個省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160億元,佔年度目標任務的112.52%,居六縣市前列。今年1至10月份,新開工項目115個,總投資197億元。在10月13日召開的平頂山市“三個一批”重大項目和返鄉創業項目觀摩點評會召開,郟縣再一次取得六縣市第一、重大項目綜合評價第一的優異成績。隨著一大批項目相繼落地,該縣按下項目建設“快進鍵”,不斷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積蓄動能。
今年郟縣開工建設了綠色食品產業園、高低壓電氣專業園二期等重點項目88個。11月18日,筆者在郟縣綠色食品產業園建設工地看到,多台塔吊在吊裝建筑材料、運輸車輛來回穿梭、百余名工人有條不紊作業……據項目負責人介紹,項目佔地約18公頃,部分廠房已經封頂進入裝修階段,施工人員搶抓黃金施工期,合理安排施工,保障施工人員、建筑材料、大型機械等要素投入,加快施工進度。項目建成運營后,園區可入駐20余家食品加工企業,預計整個產業園年產值70億元,實現稅收1.8億元。
郟縣始終牢固樹立“項目為王”理念,堅持把項目建設作為經濟工作的總抓手,一切圍繞項目干、一切聚焦項目轉。大力培育和扶持鏈主企業,把專業做強、特色做優、產品做精,讓企業堅定信心、讓產業高效集聚、讓行業地位不斷提升。郟縣依托天晟電氣,圍繞電氣研發、三大核心(鐵芯、電磁線、電氣元件制造)產品生產,建設高低壓電器專業園,通過以商招商招引企業11家,打響了“中原電氣城”品牌。佔地238畝的高端智能制造產業園投用,已入駐晶港科技、巨福工貿、恆一鋰電等企業5家。
改革開放以來,郟縣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創優服務,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著力推進新型工業化。郟縣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引導企業實施技術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培強做大主導產業。打造一流產業園區,增強綜合承載能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呈現出投資拉動持續增強、效益水平不斷提高的局面。目前六大工業專業園區已入駐企業78家,初步形成了以機械制造、醫用制品、新能源、高低壓電氣為主導產業的工業體系。
該縣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春筍”、高新技術企業倍增、創新型企業樹標引領三大行動,實現創新主體量質齊升。全縣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9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56家,獲批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家,發展動能加快積蓄。2022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4.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2%。
鄉村振興繪就壯美畫卷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玉米產量495公斤/畝,大豆160公斤/畝。作為平頂山市2023年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綜合示范點,郟縣潤田小麥種植專業合作社再次交出豐收答卷。
今年50歲的王利峰是郟縣薛店鎮獅子口村人,也是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近年來,他種植的3000多畝農作物屢屢高產豐收,離不開郟縣高標准農田建設。
郟縣是平頂山糧食主產區之一,該縣認真貫徹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持續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截至2023年,全縣已建成高標准農田53萬畝,夯實糧食豐收基礎,真正實現了糧食的高產穩產,糧食總產常年保持在36萬噸以上。
特色產業筑就“強農夢”。近年來,郟縣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紅牛養殖、煙葉種植、綠色果蔬食用菌”等特色產業。
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國潤牧業公司養殖園區裡,1000多頭打著耳標的郟縣紅牛個個膘肥體壯,毛色紅亮,精神頭兒十足。
郟縣紅牛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入圍全國首批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為進一步做大做強紅牛產業,郟縣建成國家級郟縣紅牛保種場和國家級郟縣紅牛育種示范實驗基地,2021年,郟縣成功入選全省農業科技引領優勢產業(郟縣紅牛)發展共建試點縣。2022年4月,郟縣成功入選全省首批養牛大縣培育縣,今年郟縣紅牛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順利通過省級認定。最近,郟縣紅牛榮獲2023品牌農業神農論壇“鄉村振興—品牌引領”典型實踐神農獎。
目前,全縣已建成200頭以上規模紅牛養殖場98家,散養戶1300余戶,省級龍頭企業2家,市級龍頭企業2家,全縣以郟縣紅牛為主的牛存欄近10萬頭,總產值達80億元,人員1萬余人,人均年增收1.2萬元。
初冬時節,堂街鎮王樓村300多座日光溫室大棚整齊排列著,在陽光照耀下銀光閃爍,溫室大棚裡生機盎然,一株株蔬菜葉片墨綠、清甜氣味彌漫……這裡每天供平頂山市區新鮮時令有機蔬菜就達10多噸。郟縣薛店鎮蔬菜基地種植的萬畝胡蘿卜通過綠色食品認証,打響了“生態牌”。不但銷往鄭州、石家庄、北京等大中城市,還出口到韓國、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端上“國際餐桌”。該縣發展“果蔬菌”10萬畝,2022年蔬菜及食用菌產量46.27萬噸,特色果蔬及食用菌種植年產值20億元。
郟縣煙葉是該縣傳統產業,“山兒西煙”是目前全省唯一煙草行業區域品牌,被列入河南省知名農業品牌名錄。今年郟縣煙葉面積近10.3萬畝,煙葉產業實現了高質量發展,全年煙葉生產實現總產值超5.3億元,實現煙葉稅收7168萬元。
改革開放45年來,郟縣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業經濟蓬勃發展,群眾享受到了改革開放帶來的豐碩成果,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郟縣在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中交出合格答卷,全縣8866戶27647名貧困群眾全部脫貧、6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郟縣被表彰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放眼當下郟縣鄉村,呈現出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和美新氣象。
社會事業增進民生福祉
晨曦下的郟縣縣城,鱗次櫛比的樓房,襯著藍天白雲,筆直的道路寬闊整潔,兩邊綠樹成行。汝河濕地公園、青龍湖,碧波蕩漾,呈現出別樣的風景。華燈初上,縣城裡的人民廣場、體育公園,流光溢彩,熠熠生輝,很多市民晚上出來“打卡”發朋友圈,享受城市夜生活的多彩和美好。在鄉村,群眾晚上聚集在文化廣場,伴隨著音樂的節拍,跳起歡快的廣場舞,體會農村生活的舒適與愜意。
住房更舒適,交通更便捷。郟縣城鄉建設取得了巨大成績。數據顯示,從1978年到2023年,城市建成區面積從不足10平方公裡增加到22.02平方公裡,縣城建有12處公園、14處游園,人均擁有城市綠地面積從1.20平方米增加到10.57平方米,成功創建為國家園林縣城、省級森林城市。鄭欒高速貫穿縣境、鄭渝高鐵在郟縣建站,全新的交通大格局為廣大城鄉群眾生產生活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
生態更優美,生活更宜居。“今年十一長假,我們李渡口村迎來了約3萬名游客,賣土特產的、賣小吃的、賣饸饹面的生意都非常好,沉寂了上百年的古村落煥發了新活力。”11月16日,塚頭鎮李渡口村黨支部書記李付營說。郟縣扎實推進和美鄉村示范創建活動,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姚庄回族鄉被評為全省首批美麗小鎮,廣闊天地鄉入選全國森林康養基地試點建設鄉鎮。李渡口村、王英溝村被授予全國十大最美鄉村。該縣獲批全國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試點縣、河南省美麗鄉村重點縣試點縣,獲評全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榮獲“全國百佳旅游目的地”、新時代中國最美鄉村旅游目的地。
病有所醫,群眾感受最深切。今年6月18日凌晨,薛店鎮吳村村民吳某突發心肌梗死,村醫吳永法通過郟縣心電一張網平台,把患者心電圖譜上傳到郟縣醫療健康集團人民醫院院區心電診斷中心。該中心指導村醫實施現場急救措施,同時,派出急救車輛,開辟綠色通道,實施介入手術搶救,患者轉危為安。這是郟縣推進全國基層衛生健康綜合試驗區建設,筑牢基層“健康屏障”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郟縣積極探索“互聯網+醫療健康”新模式,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醫療服務和健康生活的新需求,醫共體改革榮獲“中國縣域醫共體建設示范獎”,成功創建全國健康促進縣,醫療進入“互聯網+醫療健康”時代,郟縣人人享有醫保,徹底解決了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學有所教,教育事業全面進步。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郟縣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目前,全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328所(幼兒園113所、小學185所、初中23所、高中5所、中等職業學校1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促進了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老有所養,保障水平穩步提升。郟縣建成縣級特困供養機構、社區養老服務中心22家,建起了132所農村幸福院,健全城鄉養老服務網絡。
郟縣縣委、縣政府始終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聚焦群眾最關心最直接的民生問題,不斷加大對民生領域的各項社會事業投入。郟縣貫徹落實黨的各項惠民政策,著力補齊民生短板,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紅利,努力增進民生福祉,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郟縣將以改革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堅定不移向著建設現代化美好郟縣的宏偉目標團結奮斗,在新的征程上交出奮勇爭先更加出彩的優秀答卷。”平頂山市委常委、郟縣縣委書記王景育表示。(來源:郟縣縣委宣傳部 肖應輝)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