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意中國探尋漢字起源】視頻 | 一片甲骨驚天下!為你述說三千年前殷商故事
【“了不起的中國漢文字”系列——佔卜甲骨】
漢字是中華文化傳承的標志,是中華文化的基因。
甲骨文出土於中國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屬於公元前14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殷商王都內王室及貴族人群的佔卜刻辭與記事刻辭,刻辭載體主要是牛肩胛骨和龜甲,也包括其他動物的骨骼。其被稱為中國最早的成文古典文獻遺產,傳承著真正的中國基因。可以據以追索中國上古史的未知,窺探三千年前殷商社會生活場景,增強歷史信度,豐富歷史內涵,延伸歷史軸線。
3000多年前,殷商王朝的一些特殊人群以特有的佔卜文例形式(通稱甲骨卜辭)或記事文例形式(通稱記事刻辭),在龜甲獸骨上寫刻下貫以他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信仰追求的居常生活事象、真實存在的商王室譜系等,使商代成為有出土古文字記載的信史時代,填補了史書的缺載。
現展於中國文字博物館內的“習舞卜甲”和“歳祭先王先妣卜甲”就是殷商甲骨的生動詮釋。
據中國文字博物館講解員吳越介紹,這兩版甲骨屬於武丁時期小字組風格。其中“歳祭先王先妣卜甲”記錄了在庚辰、甲申、乙酉這三個不同的日子裡,分別用羊、豬、酒這三種不同的祭品,對先妣妣庚、先王祖甲和祖乙進行祭祀的故事。而“習舞卜甲”則是一枚習舞類的卜甲,卜問的內容是問子和子戠這兩個人用不用去學習“跳舞”,這裡的舞蹈與今日所代表含義不同,是指古代祭祀特有舞蹈。佔卜的結果也清晰地刻於骨片上:甲子日卜問,子是不用學習的,而子戠是需要學習的。
“我們可以看到,這兩枚甲骨上刻寫的文字以其簡潔瘦硬、筆畫方直的書寫,直接拉開了字形與對應物象之間的距離,這也是武丁時期甲骨文契刻的特點之一。”吳越說。
一片甲骨驚天下。來自商朝晚期的甲骨文距今已有3600多年的歷史,而距離它首次被發現,也已經過去了123年。甲骨文背后所承載的厚重中華文明,則是屬於每一個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根植於血脈中,源遠流長。
策劃:李政葳 統籌:雷渺鑫 撰文:雷渺鑫 制作:曾震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