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意中國探尋漢字起源丨讓甲骨文“活起來” 看中華字都安陽如何將“漢字”寫入人心
將甲骨片一面朝上,進行360度旋轉掃描,調整甲骨片位置,再掃描……經過一系列精修操作后,最終形成完整的甲骨三維模型。這是安陽師范學院甲骨文信息處理實驗室三維工作室研究人員郭安的日常:“我們這個工作簡而言之就是用科學技術給每一片甲骨實物建立一個對應的高精度三維數字模型,讓更多的人能一睹甲骨片的風採。”
一片甲骨驚天下,一撇一捺皆傳奇。作為甲骨文發源地的河南,同時也是《說文解字》的故鄉。3000多年的漢字文化史,滋養著中原大地上千千萬萬民眾,他們願意與這“一撇一捺”為伴,用自己的專業讓漢字文化走進更多人心裡,郭安就是其中一位。
“活起來”的甲骨文
2月17日下午,“寫意中國——探尋漢字起源”網上主題宣傳活動採訪團走進安陽師范學院甲骨文實驗室,揭秘計算機如何解讀3000年前的文字。
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機應用專業攻讀完博士學位后,郭安成為一名安陽師范學院甲骨文信息處理實驗室研究人員。
要保護文物,又要讓更多的人一睹甲骨片的風採,是郭安選擇做這行的初衷。郭安本是一名不善言辭的理工男,可提起自己的工作卻停不下來:“我們對模型做剔除離群點、平滑處理等精修操作,形成高精度的數字模型。模型還可用於甲骨學研究,促進甲骨綴合、甲骨考釋。”
殷契文淵甲骨文大數據平台首頁
郭安所在的甲骨文信息處理實驗室現有研究人員45人,建有甲骨文大數據平台“殷契文淵”,平台建設的甲骨文字庫包含單字4254個、字形4697個。
“‘殷契文淵’可以說是一款甲骨文輸入法,任何人都可以輕鬆使用,讓甲骨文不再停留在圖片上,而是像現代簡筆漢字一樣在網絡上‘活起來’。”劉永革是甲骨文信息處理實驗室主任,他的目標是帶著自己的團隊大膽創新,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破譯甲骨文,講好甲骨文的故事。
“有文化”的家門口
2月17日晚,周末的安陽殷墟考古文旅小鎮熱鬧非凡,隨處可見的甲骨文裝飾讓人徜徉其中不願離去。“媽媽,你看看我比劃的是啥?”“是個‘大’字!”在一處立起來的甲骨片前,孩子在學著甲骨片上的字用身體擺出各種甲骨文字,家長在給孩子拍照記錄的同時,猜測孩子出的“考題”。不同年齡段的人群關注的重點雖有不同,卻都能從這一筆一畫中收獲溫暖。
殷墟考古文旅小鎮以國家考古遺址及工業遺產為依托,秉承殷商文化、中原文化、近現代工業文化融入城市休閑生活新方式,打造集考古科學館、紗廠廠史展覽館、佰年紫藤精品酒店、相州窯、《殷墟遺夢》沉浸式演出、文化藝術中心、河南非遺展廳、民國風貌街區等業態為一體的特色精品城市文化休閑小鎮。
畢業於安陽師范學院舞蹈表演系的郝璐瑤今年21歲,是殷墟考古文旅小鎮的一名舞者。“我們每周都會表演。我剛表演的是商朝的祭祀,簡單易懂的舞蹈,讓來參觀的孩子們一看就懂。我們還經常用身體做出各種甲骨文的造型,配以講解,趣味的形式讓更多孩子看懂甲骨文。”郝璐瑤告訴記者。
市民王先生每晚都會帶孩子來小鎮玩:“這裡離家近,帶孩子來這裡認認甲骨文,再玩個休閑游戲。孩子喜歡來,這比在家裡看手機強多了。我兒子經常說我們家門口‘有文化’。”
“我也是安陽人,作為‘中華字都’的孩子,能用自己的特長把安陽的文化傳播給更多的人,我很驕傲。”對郝璐瑤來說,文字是載體、是媒介,隻有做到以文化之、以文潤之,才能幫助人們更好感受文字的魅力。
夜幕之中,人聲與文字交織著中華字都千百年來的容顏,也為古老的殷商文化帶來時代氣息。把中華文字發揚光大,人們的笑臉也將越映越美。(朱麗文�文 董蕾�視頻 王曉穎�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