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華歌代表:弘揚淅川移民精神 助力鄉村振興

2021年03月10日16:10  來源:人民網-河南頻道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作協副主席廖華歌  受訪者供圖

人民網鄭州3月10日電(尚明楨) “希望能夠在魚關修建一座淅川移民精神文化大劇院,通過‘大劇院+’模式,使魚關基地建設更加符合國家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發揮更大的社會影響力,以實現多方面輻射。”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作協副主席廖華歌已連續8年圍繞南水北調和移民問題,以及弘揚傳承移民精神在全國兩會上提出建議。

魚關隸屬於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盛灣鎮,是位於南水北調中線源頭丹江口水庫河南一側的臨江山村。2009年,因處中線調水的172米水位線以下,800多位魚關村民離開世代生活的村落,以移民的身份在200余公裡外的陌生土地上開始新生活。

魚關雖是一個小山村,在衛星地圖上僅是一個小點,但在廖華歌心中卻“很大”。“1959年丹江口大壩修建到2014年中線工程通水,55年間,魚關村所在的淅川縣近40萬移民,響應國家號召,為了清水北送遷往異地他鄉。”廖華歌說,雖然人搬走了,卻留下了一泓“忠誠奉獻”的上善之水,一種“大愛報國”的移民精神,還有他們世代相依為命的溝溝山山。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已經通水6年時間,魚關村所承載的移民精神愈發閃耀。自2010年起,為保護藍天白雲、綠水青山,“南水北調移民紀念林”栽植行動在魚關村展開。經過10年的栽種,魚關已樹如傘蓋、花似雲簇,水淨如鏡。現在的魚關,既是一座用真山真水一樹一花建起的生態公園,更是一座見証中線歷史、鐫刻移民精神的生動課堂。

魚關村紀念亭(碑)、移民廣場、移民紀念林、移民豐碑、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館、南陽市移民教育培訓基地、中國報告文學南陽創作研究基地、中共淅川第一支部紀念館一一坐落在魚關的青山綠水間。花崗岩巨石打造的移民豐碑,每座長8米高2米重20余噸,共56座,鐫刻著16.59萬移民的姓名,熠熠生輝。

為了更好地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弘揚傳承移民精神,廖華歌希望,相關部門應盡可能給予魚關村一定的協調支持和配套幫助。“建議在魚關修建一座淅川移民精神文化大劇院,通過‘大劇院+’模式,使魚關基地建設更加符合國家鄉村振興發展戰略,發揮更大的社會影響力,以實現多方面輻射。”在其看來,大劇院的建設能更好地發揮教育、文創等功能,把大劇院文化帶到鄉村、帶到自然。

與此同時,廖華歌建議,把魚關村納入南水北調干部學院統籌管理,使移民精神真正起到教育培訓作用,從而得以更好地弘揚與傳承。

之所以會提出這一建議,廖華歌介紹,魚關村已成為南陽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移民精神教育培訓、黨員主題黨日活動以及文藝工作者、大中專院校、中小學師生的各類社會實踐活動的首選陣地,在全省乃至全國呈現出意義重大、特色鮮明的展館教育和活動品牌服務。

自2018年3月28日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館開館以來,日平均參觀人數在300人以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鄭州大學等多所院校的教育實踐活動,多個單位的主題黨員日活動都先后在這裡進行,眾多單位組織到此重溫移民歷史,學習移民精神。每年的清明節、農歷十月初一、春節及五一、十一、寒暑假,都有大量移民及關注丹江移民和南水北調的人士到此瞻仰。

“可以說,魚關已經發展成為了全國移民精神教育基地。”廖華歌呼吁,在將魚關“大劇院+”模式實施與建設逐漸提上日程的同時,希望各界人士支持魚關移民精神教育基地的科學發展,讓國家“淅川丹江濕地生態旅游發展”項目早日落地。

(責編:黃莎、徐馳)

推薦閱讀

一把提琴出確山(人民眼·返鄉創業)
  一間不起眼的農房裡,六七名婦女促膝而坐,小小刻刀在手中上下翻飛,毛糙的木料很快被精雕細琢成提琴琴頭。在河南省駐馬店市確山縣竹溝鎮,像這樣大大小小的提琴加工作坊有122家……【詳細】一把提琴出確山(人民眼·返鄉創業)   一間不起眼的農房裡,六七名婦女促膝而坐,小小刻刀在手中上下翻飛,毛糙的木料很快被精雕細琢成提琴琴頭。在河南省駐馬店市確山縣竹溝鎮,像這樣大大小小的提琴加工作坊有122家……【詳細】

向著強省、高地、家園,中原兒女愈戰愈勇
  愈戰愈勇,始得玉成。在剛剛過去的一年裡,面對嚴峻復雜的形勢,河南全省上下逆風破浪、危中尋機,戰疫情、抓發展、保民生,經濟呈現持續恢復向好態勢,全省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1.3%左右……【詳細】向著強省、高地、家園,中原兒女愈戰愈勇   愈戰愈勇,始得玉成。在剛剛過去的一年裡,面對嚴峻復雜的形勢,河南全省上下逆風破浪、危中尋機,戰疫情、抓發展、保民生,經濟呈現持續恢復向好態勢,全省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1.3%左右……【詳細】

關注河南頻道微信平台關注河南頻道微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