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晚,在民權縣一家名為地鍋蒸碗的飯店裡,正對大廳方向的位置,擺著一個寫有“文明餐桌,厲行節約——‘光盤行動,從你我做起’”字樣的警示牌。記者環顧四周發現,食客多為四五好友聚餐。
“經常來這吃,這裡的菜經濟實惠,我們大人小孩12個人,點了10個菜,葷素各一半。”食客許女士說。
被問及是否存在“過度消費,過度浪費”時, 許女士連連搖頭,“我們點菜都是按著自己的實際情況來的,不會多點的,而且多數飯店的服務員都會提醒,再說,現在大家都比較注重‘適量而行’”。
28日中午,恰逢端午假期第一天,河南酷暑難耐,在武陟縣一家湘菜館內,食客熙熙攘攘。
不少受訪者表示,人情排場主動浪費是浪費的一大源頭。中國人向來講究酒桌上談事情,吃喝中建友情,講究吃喝、講究拍場,為了款待客人經常有剩飯的現象。特別是逢年過節,很多人會邀請親朋好友在外面聚餐,一些餐廳生意火爆,歡慶佳節的同時浪費現象也隨之加重,“盛宴”就變成了“剩宴”。此外,傳統陋習也是導致浪費的一大因素,在不少地方習俗中,餐桌上的菜如果被吃光,會顯得招待不周。
“光盤行動”在中小學中得到積極響應,已融入中小學常態德育建設。但在一些大學在這方面的情況不盡如人意,剩飯剩菜的情況比較多見。南方一著名大學食堂的張師傅告訴記者,現在很多家庭經濟條件好了,不少學生生活習慣比較浪費,飯菜稍不可口就干脆倒掉了,一點也不心疼。
端午期間,記者在一家餐廳就餐時發現,大部分餐桌上都沒有剩菜。“我們家菜量比較大,建議您少點一個菜。”當記者點了3份菜時,服務員這樣提醒。 浪費食物現象過去在許多餐廳很常見,尤其在自助餐廳,許多人更是抱著“吃回來”的心態前來用餐。這個小吃街的一家海鮮自助餐廳實行“交押金就餐”方式,鼓勵顧客“勤拿少取”。顧客就餐前先交50元押金,待就餐結束,服務員檢查顧客餐桌沒有過量剩余后,才會返還押金。
現如今,人們過上了豐衣足食的生活,食不果腹、飢腸轆轆已成為老一輩人遙遠的記憶。但作為50年代出生的我,依然記得兒時吃醬油……
6月6日傍晚時分,正值就餐高峰期,海澱區學院路的一所高校食堂一樓取餐窗口排起了長隊, 大廳裡坐滿了吃飯的學生。
“瞧!飯菜一點兒沒剩,這才叫‘光盤’”,一位男生笑著把干干淨淨的餐盤遞到記者面前。他今年大三,來自貴州農村,是班裡有名的“光盤俠”。結伴而來的室友經常和他一起吃飯,對他珍惜糧食、拒做“剩客”的好品質打心眼裡佩服:“和他吃飯,感覺有壓力,現在我也養成頓頓‘光盤’的好習慣了。”
可是,學校中像這樣的“光盤俠”並不多,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會剩一些,甚至少數人盤子裡的飯菜沒怎麼吃就倒掉了。
“第一食堂的飯量太足了,每次都吃到撐,還要倒掉一些,好可惜!”針對學生在后勤服務大廳的留言,中國海洋大學通過大數據系統摸清師生需求,推出半份菜、大小份、稱重自選、訂單生產等模式,讓崇尚節約成為校園風尚。
不隻在學校,更多的地方也在積極踐行“光盤行動”的理念。“這些夠吃了,我家菜碼大”,有商家在客人點菜時善意提醒﹔“吃不了還可以帶走”,有服務人員主動建議消費者飯后打包﹔“發現一起懲處一起”……